第一章 那些与课纠缠不休的岁月
我的仿课史
1
张老师模仿过于永正的交际作文、古诗教学《草》,借助简笔画,融释词、解句、背诵于一体,《月光曲》《惊弓之鸟》等课;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桂林山水》。
2
同样是模仿,为什么有的仿得成功,有的却一败涂地?原因有三:第一,风格吻合度;第二,教案熟悉度;第三,生成把握度。
3
张老师把模仿聚焦到贾志敏和支玉衡身上。贾老师教学现场对学生的点评功夫了得!
模仿支老师经历了三阶段:第一阶段,“形似”阶段,仿得惟妙惟肖;第二阶段,“神似”阶段,注重课堂上的对话艺术,课堂理答技巧有“归谬法”“反诘法”“问题回家法”“追根求源法”“存疑法”,教学风格举重若轻、纵横捭阖;第三阶段,研究先生们的学生观、教学观。教学,既要研究技法之“器”,更要研究技法背后的“道”——语文教学的规律、儿童成长的规律。张老师明确提出了语文主张:语文,要教得简约而丰满。
4
模仿名师上课,最终真正要模仿学习的是名师的人格。把人做好,课也许慢慢变得更好。
仿其形——悟其神——学其格。
个人小议:在信息化的今天,我们上课,尤其是上公开课,总是会不自主地去搜索、借鉴别人的设计或课堂实录。但“借鉴”仿佛偷了别人的成果,实在不敢大庭广众之下坦然去用。自身的特色从何而来?从张老师身上,他也是从一次次模仿和践行中,反思问题,总结经验,终成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