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立秋正好是农历六月二十六日,一般来说立了秋,就标志着气候进入秋季,天气从热转凉,自古以来在我国的黄河流域,立秋一般主要有三种特别的物候表象,分别是:1:一候凉风至;
2:二候寒蝉鸣;
3:三候白露起。
意思是说:刚刚进入秋天,风就变清凉了,不再像夏天的风那么炎热,人们会明显有凉爽的感觉;秋意渐浓时,天气已经由凉变冷了,这让怕冷的寒蝉已经开始凄切的鸣叫哀嚎起来了;秋末时节,因为早晚温差非常明显,清晨经常会出现白茫茫的雾气。
可是近些年来,因为环境问题、大气污染和地球变暖...气候变化越来越恶劣,以前居住在北京时,总以为是北方气候恶劣,南方气候宜居;可现在才发现黄山市虽然地处长江以南,但依然四季分明,冬天寒冷潮湿,夏天酷热难耐......人们咬着牙挨过了小暑和大暑,巴望着立秋后天气能变得凉爽,可是头顶的太阳依旧是火辣辣地燃烧着,就连夜里也寻不到一丝清凉,室内的空调几乎是24小时连轴工作,酷暑难耐的人们分分钟都感觉自己会被烈日烤熟了!想想立秋后还有二十四个“火老虎”,人们就很头痛!
这时候我就觉得人怎么还不如鸟儿勇敢聪明呢!勇敢的红嘴鸥每年十月都成群结队冒着寒风从西伯利亚进入我国,然后继续进行横跨大陆的飞翔,跨越大概六千公里的路程到达云南昆明的滇池过冬,然后阳春三月春暖花开之时再返回自己的老家......人们真的应该挑战大自然?还是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呢?
进入三伏天后,因为黄山市持续四十度高温,爸爸决定带我们全家去云贵避暑。我提前看了看天气预报,发现贵阳气温一直徘徊在摄氏二十五度左右!爸爸告诉我,原来云贵高原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夏无酷暑,降水集中;秋季降温快,阴雨多;春燥冬干;全年平均温度14.5度。能去那里呆几天凉快凉快简直太幸福啦!
果然一到贵州省天气骤变,虽然中午有太阳的时候气温也会到三十二度以上,但最多持续三四个小时,早晚非常凉爽,夜里根本不需要开空调,打开窗户凉风习习;继续向南进入云南以后,我惊奇的发现当地居民都身着外套,晚上还有人在外套里面加了毛背心!可不是吗?这里目前中午前后最高气温才24-26摄氏度,早晚气温也就15摄氏度左右,难怪需要加风衣和外套。
到达云南省的当天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正好是云贵川少数民族(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和拉祜族......)地区的重要节日-火把节;爸爸的朋友邀请我们去彝族的村寨参加他们的庆祝活动。看着当地少数民族居民身着传统民族服装,妇女们身披银饰盛装打扮;载歌载舞地举行隆重的节日活动,祭天地、祭火、祭祖先......虽然现在从一个古老的祭祀活动已经演变成了一项纪念性的节庆活动,斗鸡、斗羊、赛马、摔跤、歌舞表演和选美......活动一直持续精彩举行三天,结束的那天正好是立秋日。“立秋”本是古代中原汉民族农耕文化的一部分,顾名思义,“秋” 左边是禾,代表谷物,右边是“火”,代表着天气和丰收。 听大人们聊火把节的由来,火把熊熊燃烧三天,即是因为少数民族的祖先与火的自然崇拜有最直接的关系;它的目的是期望用火来驱除邪魔,驱虫除害,祈求六畜兴旺,和保护庄稼生长,五谷丰登;而且熊熊燃烧的火把也形似硕果累累的谷穗麦穗,象征着丰收!这不是恰恰体现了各个民族虽然地域、气候、文化、语言各不相同,但是人们尊重自然规律,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是共同的。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在附近的各个地方游玩,丘陵、山地、高原、湖泊......发现因为地域不同、气候类型的不同,植物的种类、形态和生长规律也大有不同。比如黄山地区的油菜花是四月份左右盛开,而高原地区在八月却黄花遍野。
因为云贵高原的土壤是红土地,不适合种植水稻和谷物;但土壤中丰富的矿物质却非常有利于水果、蔬菜、鲜花和各种野生菌等经济作物的生长。森林里密密麻麻的生长着各种各样形状各异营养丰富价格不菲的野生菌类;山坡上丘陵上大面积的种植者各类鲜花和香草植物,高原玫瑰不仅美丽,而且还可以食用;茉莉花、桂花、薰衣草、鼠尾草、马鞭草......不仅花开的美丽,而且都是非常珍贵的香料和中草药。
晚上,许老师照例教了我们一首有关节气的古诗:
唐杂曲歌辞
昨见春条绿,那知秋叶黄。
蝉声犹未断,寒雁已成行。
这首诗的大意讲的是:总觉得春天、绿叶还是昨天的事,但是今天发现叶子已经变黄了,已经到秋天了。寒蝉那凄切的叫声还没有断绝,大雁已经排成了人字行,准备出发飞去远方了。
这首诗让我感同身受,我觉得无论身处何处,人们只要能够根据当地的气候和环境特点,尊重自然规律,开动脑筋,辛勤劳作,不负光阴不负年华,都可以为自己创造出美好精致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