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从事艺术品投资与收藏的人越来越多,收藏,被有关人士列为当今除房地产,股市之外的第三大热门投资行业。但一个真正的收藏家,不仅仅简单地体现在他的藏品如何之丰富,如何之珍贵,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收藏过程中的乐趣,收藏带给自己身心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而这些正是养生的内核所在。
砚台历经秦汉、魏晋,至唐代起,各地相继发现适合制砚的石料,开始以石为主的砚台制作。其中采用广东端州的端石、安徽歙州的歙石及甘肃临洮的洮河石制作的砚台,被分别称作端砚、歙砚、洮河砚。史书将端、歙、临洮砚称作三大名砚。清末,又将山西的澄泥砚与端、歙、临洮,并列为中国四大名砚。也有人主张,以天然砚石雕制的鲁砚中的徐公石砚代替澄泥砚,合称四大名砚。
从砚台拍卖专场的成交价和估价可见,目前藏家对砚台藏品的争夺还是很激烈的,因为砚台相比现在处于低谷的字画、瓷器、玉器、家具等门类,具有很强的升值空间,所以,目前绝大多数古砚以估价两倍甚至三倍的价格成交。现在的藏家以收藏到代开门的古砚为目标。 比如在唐代名列四大名砚之首的红丝砚,就因为当时资源稀缺而退出了四大名砚,目前四大名砚的用材可待开采的数量逐年减少,稀缺性日益凸显,价格水涨船高。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吸引力许多社会上的精英开始追求文化素养上的提升,从而诱发了文房收藏的热潮。
【顾二娘款洞天一品端砚】
顾二娘款洞天一品端砚,清初期,长23.5cm,宽20cm,厚3.6cm。
砚为端石制,随天然形。砚面上方开一横卧长方池,砚池边际刻夔龙盘绕纹,右下方刻篆书印“莘田真赏”、“十砚轩图书”。砚面左侧刻行书“非君美无度,孰为劳寸心”,下刻行楷书“康熙己亥六月任”款。砚右藏品征集,甄选V信:Ying950467 侧刻篆书“吴门顾二娘造”。砚背右半部刻楷书铭文:“不方不圆,不雕不琢。略事磨砻,德修罔觉。如金在冶,如玉离璞。端州多才此超卓,晤言一室君子乐。”下署“甸铭”二楷字;砚背左半部有篆书铭文“敦厚凝重,以为质也。温润密栗,以永式也。磨砺洒涤,以修慝也。日新不息,以崇德也。”刻行书“鹿原”,篆书“林”、“佶”等字。
顾二娘的传世作品真伪混杂,此砚构图典雅,雕刻古朴,工艺精良,与当时的制砚艺术风格相符,又经清初学者余甸、林佶鉴赏题跋,其“吴门顾二娘造”款识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砚 台出现的时期已没有人能够具体的说出出自何时。也只是经过考古发掘发现大致推断砚台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秦汉之前的研磨器虽然具有砚台的一些功能,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砚台。一直到秦汉之时,随着纸和人工制墨的发明,砚台也才被运用于研磨之用。到了汉代制砚的工艺水平明显提高,而真正使砚石走向全盛的还是出现在唐宋,唐代国力强盛,诗歌、书法、绘画等文学和艺术空前繁荣,更是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作为书画必需品的砚台也得到了长足进步。也正是在这时划分出了四大名砚。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洮州的洮河砚、山西绛县的澄泥砚。到了元明清时。元代的砚形制表现为体形硕大,略显粗犷。简洁流畅,更加简约和纯正,明代的文人更是喜欢在砚台上雕刻诗句、铭文的风气。也正是因为此砚台慢慢逐渐脱离实用,进一步走向艺术品。明代的砚台由此也有了实用砚和观赏砚之分。到了清朝的康乾盛世时期,制砚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各种材质、各种形制的砚台百花齐放。砚台的雕琢也更加精巧、繁复。清代是砚台真正完成了从书写工具到艺术品的华丽转身。
正是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进程中,砚台也单纯的实用型,慢慢的行成集雕刻、绘画于一身的精美艺术品,到了如今各种收藏热的兴起也给了砚石一次从新回归人们视野的机会。虽然个人的收藏目的不同,至少这都是一种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