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之上
郭诚赠给曹雪芹的诗中有“日望西山餐暮霞”一句,多么诗意,可曹雪芹的人生又是多么凄凉。千百年的历史,在教科书中被一页一页轻轻翻过,只有回到时间细微的褶皱之中,才能体验到他人生的寸寸血泪。还有多少同道者被岁月无情地湮没了啊!而且,那些坚守者也没能改变世界,时势比人强。这是放弃的理由,又不是放弃的理由。如果是理由,就没有伟大和高洁了。也许,凡俗就是这一代人的宿命。我不是文化英雄。我景仰他们,可我没有力量走近他们。我只是不愿在活着的名义下,把他们指为虚幻,而是在他们的感召之下,坚守那条做人的底线。就那么一点点坚守,又是多么的艰难啊!当经验向我们展示生活的真,我们能够那样去生活吗?时空浩渺无涯,自我渺若微尘,在无限时空的背景之下,一个人还有必要去表达对世界的意义吗?好好活着,活在当下,一切与此无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不必上心。这是生活给我们的启示。而我作为一个凡俗的人,又怎么能够像圣人那样超越生活经验而活着?也许,知识分子应该与众不同,他那一肚子的学问不是拿来教导别人怎么生活的。毕竟,在自我的活着之上,还有着先行者用自己的血泪人生昭示的价值和意义。否定了这种意义,一个人就成为了弃儿,再也找不到心灵的家园。这是没有悲剧感的悲剧。——《活着之上》阎真
许久未曾提笔写过文化相关的随笔,一直担忧自己这个“小镇做题人”还能否胡诌出一篇痴言妄语。但转念一想,本就是光着脚,哪会怕湿了鞋。当即提笔写了这篇读书笔记,文中也多有错漏,也无心改动,且先如此发出了“算逑”。
《活着之上》是去年万念俱灰的心境下看完的小说,那段时间撞了好几次南墙,反而更加固执己见,在看这本书时,也顺带看完了《应物兄》、《沧浪之水》、《在峡江转弯处》。实话实说,第一遍没有看懂活着之上究竟有什么深层意味,只隐约觉得人要活着硬气,或许当时四处碰壁,倒也自觉悟出了其中三昧——尽管坚守底线很难,但也要“望道”,纵然“未见”。后来多次翻阅了本文开头引语,却明白了自己简单理解的“望道未见”多么单薄。活着之上或许只是一种向往。
一、活着很难,有同理心者更难
活着其实并不难,只要正常吃饭、正常工作、正常花销,有何难的呢?
可就是“正常”二字使人沉默。
这沉默是书中“聂致远”希望正常工作时,同事害怕其高学历而争夺晋升机会的恶意中伤;也是与旧恋重逢结婚时,对各自历史的唏嘘,而历史中的不忠,或许有时也算忠的一种表现;这种沉默不仅是对导师子女高考阅卷时的“照顾”、无奈向学阀低头的论文推崇、被迫对领导子女的“关照”,更是室友对自己论文“借鉴”以及入行时的刁难。
这正常的状态,不是你正常行为与守规矩所诞生的结果,反而是不正常行为后所结出的腐烂“金苹果”。可纵然它是烂的,它也是金苹果,更是刚刚所说的“正常”。
越是如书中聂志远这般具有同理心,越是对公平、对正义产生追求,也越是迷茫于生活种种。个人的努力难以有回报,而显于人前的“奋斗”才是值得歌颂。越是自我“扎根”、越是追求公正、越是保留底线,就越是突兀。利益交换,是具有同理心者无法苟同的行为。池塘就那么大,别人也想吃金苹果、正常活下去,包容同理心者倒成了反常。后来,规矩就成了筛选出愿意守规矩者的利器,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讽刺!
二、好人不一定有好报,但一定心中有良知
《茶馆》中秦仲义所言:“你应当劝告大家,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做了一辈子实业救国的秦仲义,最后却慨叹起了好事难做,好人难当。或许,“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才是颠倒不破。
当农村穷学生求着聂致远,让他收下一壶可能对学生自家来说不菲的野蜂蜜时,聂致远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都是一种残忍。王阳明昔日倡导的致良知、知行合一,在如今大多数人心中成了“玄谈心学”,一唯心之说,自认为不如如今一切理论。可偏偏是追求内心宁静时,需要这样的致良知。我摘一段书中聂致远与他的妻子的对话:
就把选班干部和评奖学金的事说了,前几天打水时发生的事情也说了。
她说:“我还以为什么大事呢,吓得我!你读博真的读傻了呀,你?是个臭臭还是个傻傻啊,你?自寻烦恼!管你什么事?天下那么多事你管得着吗?”
我说:“有些事总得有人管。事情来了,都抽身站在干岸上以求自保,那这个世界还有公平公正?”
她说:“你那么想管事,你就把我的编制这件事情管一下。你的公正之心也分给我一点。”
我说:“真还管不了,我这个人怎么这么没有用呢?”说着我心里抽搐了一下,太对不起自己的女人了。
她说:“我知道你管不了,我没要求过你。我的意思是,这件事你都放得下,那还有什么事放不下来?一个班干部的事值得你半夜在床上烙饼吗?”
她这么一说,我心里轻松了一点,说:“那也是啊,我有什么资格去心忧天下?”
她说:“你就是太把自己看成一个博士了,那只是一个饭碗。”
我说:“是的是的,我不能设想自己能够改变别人对世界的想法。”
她说:“更不能改变别人对世界的做法。”
这话让我听得心痛,但我知道这是实话。我说:“你想得这么透彻,你怎么给小朋友上思想品德课?”
她说:“我上得很好啊,我还是优秀老师呢。难道我跟他们说,赵老师教你们几年了还没有编制,这个世界太不公平了?心里想的是想的,嘴里讲的是讲的,那是两样的。”
我说:“这世上每个人都在演自己那个角色吗?”
这天晚上我以为自己会更难入睡,可第二天早上起来才想起,昨晚怎么那么快睡着了呢?怪事啊,怪事怪事!
社会上有好人吗?不清楚,但知道很多人想活得清高,却累于生活。后来聂致远还是没有收学生的礼物。读书的时候,他却也是个贫苦学生,也从不钻营变成了钻营。作为论文投递者时,他困于缴纳版面费;作为论文评选者时,他困于收取“犯错误”。那聂致远算好人吗?不算呀,他还后悔着没有答应富豪,替汉奸先祖重写传记,心疼那几万块钱呢!
世界上有好人吗?《沧浪之水》有这样一段话:人人心里都想着刮东风,怎么坐在一起就是西风劲吹?我想不透西风是怎么形成的。都在做演员,演的那么像,假的比真的还真!也都是好人,也是凡人。凡人的原则就是明哲保身,这我理解。为了跟环境和平共处,他们真话不敢说,却理直气壮地说自己不愿说的话,自己想做的事还要精心设计了偷偷摸摸地做。他们在细节上有足够的聪明,但聪明的后面却有难以言说的悲哀。在一种氛围中,不正常已被大家视为正常,人们对此习以为常,视若无睹。聂致远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总要相信这个世界有好人!
好人与坏人,不就是鸡与蛋孰先孰后吗!人能做的,只是不违背自己良知之事。“有这种信念的我是个伪君子,没有这种信念的我就是傻瓜”
三、凡俗是一种宿命,但总有不落俗处
沧海一粟形容个人最是正常,每个人对世界的改变或许不尽相同。可对大部分人来说,凡俗亦或对世界的改变微乎甚微才是极大可能。对自己来说,也只能对个人说,因为我们首先是单个的人,然后才是社会的人、国家的人、世界的人,一个人真的太渺小,渺小到只能顾住自己,甚至顾及到自己、活在当下也是拼尽全力之后的结果。《活着之上》没有告诉你活着之上是什么,它只告诉了,聂致远的活着之上是什么——那是良知,或许具体点就是他自己一直相信的公平。
你还在追寻活着之上吗?坦白直言,我只理解了文人式活着之上的期待,真的虚幻,让人敬佩,让人疏离。若要我强加给活着之上的定义,那活着之上是一种活着的责任感,像一种奢侈品,又若一个必需品,它是凡俗宿命所赋予与加持于每个人见到不完美后,仍忠于自己的灵魂,并矢志于做出改变,是在不可能中寻求可能。“心里想的是想的,嘴里讲的是讲的,那是两样的。”每个人都期盼不落俗处的活着之上。或许这个时候,“文王望而未见,即是真见”才真正包含了活着之上的潜在意味,也不再单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