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播电视剧《白鹿原》,再加上是麦收季节,想起关于麦客的事情了,黑娃就是一个好麦客。
麦客,就是帮别人收麦子换取收入的人。自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我五、六岁的时候,开始对麦客有记忆了。
我家住在白鹿原北坡下,解放前是西安城向东的要道,夏季就自然成了麦客的集散地。印象中,麦收时节,每天一大早,在大路口,黑压压一片都是麦客。他们穿着棉袄,铺盖卷扔在路边,等着主家叫去割麦。
我印象中,这些麦客来自两个地方,一个是山里,其实就是白鹿原东边的秦岭山中,另一个地方是甘肃。他们家乡麦地少,劳力富余,每天夏天从关中东部开始给人割麦子,关中话叫赶场,一直往西走,能够有一些收入。
人常说“蚕熟一时,麦黄一晌”,说明麦子的收割期非常短,要抓住时机收麦,收迟了,麦子完全干了,麦粒就撒到地里了,收成就少了。所以,收麦时节,生产队或者是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的劳力缺少的家庭,一般都要请麦客。
麦客的工钱按亩收,早上谈价时,要捏码子,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商议方法,在衣袖或草帽的掩盖下,主雇之间通过手指来传递价格信息,达成协议后,背起铺盖,拎上镰刀就跟雇主走了。我见过生产队一次雇了一百多麦客,因为收麦时机难得,自身的劳力不足。
麦客一般吃两顿饭,早饭约上午十一点多吃,主食是蒸馍,小菜是淹蒜苔、油泼辣子和蒜泥等,还有稀饭。晚饭一般到雇主家里吃,比早饭好一些,一般有炒菜,面条。我见过生产队里给麦客做饭的大号铁锅与蒸笼,长大后很少见过。
麦客晚上一般住在学校、麦场等地方,第二天天不亮就要找雇主,继续收割。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机械的发达,收割机逐步代替了麦客,所以大家见到的麦客就很少了。
可能由于当时的条件有限,知道现在,我很少见到麦客的影像资料,所以写下这点文字,也算是对麦客的一种记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