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到“感情定向”这个词。“感情定向”即由个人向外发展其感情的方向,我们可以理解为是我们发展亲戚,结交朋友的一个方向。
而这个方向由于受到文化的影响,我们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乡土社会”,另一个部分是“现代社会”。在文章中作者说可以用《西方陆沉论》曾提到的西洋两种文化模式来了解这两种社会在感情定向方面上的不同。
下面是西洋两种文化模式的大慨内容:
阿波罗式的:其文化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
浮士德式的:人们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他们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改变。
乡土社会是阿波罗式的,而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的。那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乡土社会中的人生活节奏比较慢,喜欢于既定的生活,也就是日出而耕,日落而息,他们所遇见的人和地方都是熟悉的,没有太多的可变性,对生活产生的依赖性,没有想打破的念头,即安于其位;而现代社会则科技在发展中快速崛起,生活节奏快,生活的阻碍多,花的时间就更多,没有改变就只能被淘汰,遇见的人每天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便适应能力强,创造的思维也更发散一些,所以把前途看成创造过程,将克服阻碍看成了一次次的挑战。
在乡土社会中仍有些地方保留着“守旧”的观念。在其文化生长中就有一些弊端。在这里我想举发生在我身边的事为例。
我认为“00后”可以分为四种人。第一种是已经结婚生子的,第二种是还在读书的,第三种是出去打工的,最后一种则是在为国争光的。
我在初中毕业时,参加过一次小学的同学聚会,到场的同学只有半数。除了几个班干之外,其他的同学都已记不得名字。我问为什么人这么少?他们告诉我有些同学有事来不了。后来在餐桌上,我才知道有几个女同学已有了孩子,几个男同学已不在读书,出去打工。
在乡村确实是有些地方是保留着“女大当嫁”“尽早让孩子出去打工补贴家用”的思想的。在我父母那个年代,读书成了女孩子的奢望,只有家庭比较好的才让女孩子去读书。所以你下乡去集表时,你会发现很多妈妈们写不出自己的名字来。即使有钱也是供男孩子,我认为这是对女孩子极不公平的事,也可认为是思想开放的问题。
但现在社会已经将思想开放浪潮推进至乡村,自媒体信息的获取也越来越简便,这种乡土现状中的“守旧”及既定生活也许会在潜移默化的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