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粽子常年可吃得到,于是在端午节吃粽子已不再是新鲜和渴望已久的事;有现成的粽子买,以至于许多家庭主妇都不会包粽子了。没有了包粽子这个环节,我总觉得端午节少了几许的仪式感。儿时,看到母亲浸糯米、洗粽叶,就知道端午节到了,想着有粽子吃、有新衣穿,心里就美滋滋的。
在端午节前二三天,母亲将糯米洗净加入苏打浸水;同时,把豌豆、红豆、花生等包粽子的辅料以及粽叶洗净浸水,一切准备就绪,在端午的前一天下午开始包粽子。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质匮乏,极少有家庭包肉粽和蛋黃粽。因为我喜欢吃糯米,母亲总是先包十来个米粽,然后包豌豆粽或红豆粽,还有花生粽、蜜枣粽、红枣粽等,最后,总是要包几个枕头粽和脚丫粽,不仅丰富了粽子的种类,也增添包粽子的乐趣和仪式感。所谓枕头粽就是把粽子包成四个角、扁平状,像立方体长方形的枕头,个头较大,端庄大气,人称“粽中之王”;脚丫粽就是有一个角包得又长又细又尖,像古代裹脚女人的脚丫。
包粽子无疑是个技术活,粽叶里糯米和辅料的量要恰到好处,才能包得有棱有角、巧妙严实、美观大方。我小时候也尝试过几回,但都被姐妹嫌弃,说我“猴手咩磨面”,我就放弃了学包粽子的努力,至今都没掌握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把包好的粽子放在大锅里,慢慢煮二三个小时方熟,当锅盖掀开时,清香馥郁迷漫于整个橱房,让人垂涎三尺,老家有句俗语:热糍凊粽,意思是说麻糍热的好吃,粽子要凉了好吃,我们也只好干瞪眼了。粽子起锅后,把水滤净,放在透气的竹蓝里,上面再盖上一条毛巾,这样粽子不会粘皮。
端午节的早餐就是吃粽子。我喜欢吃米粽、蜜枣粽,也喜欢吃“头年粽”。“头年粽”是福鼎的端午节风俗之一,即新婚夫妇婚后第一年,女方娘家要在端午节前给男方家送上“头年粽”,五个一串、十个一组,并搭配上“枕头粽”。男方家便把“头年粽”送给亲朋好友、左邻右舍。我家每年都收到亲戚、邻居送来的“头年粽”。“头年粽”是用“白叶”,即新鲜竹叶包的,个头小,一口一个,如果蘸点白糖,吃起来真过瘾。
在端午节那天早上,吃了粽子,还要穿新衣,这也是老家端午节的一大风俗,更是小孩子的一大乐事。以往过年时,因为全家人要做新衣服,就把裁缝师傅请到家里来,管吃、管点心做上几天;端午节只做小孩的新衣,母亲就带着我们把布料送到师傅家里去量身制作。那几天师傅忙得不可开交,要夜夜加班,我们巴望着师傅早点把新衣做好,直到端午的前一天母亲把新衣拿回家,我们高兴极了,一直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穿上新衣服,还要佩带内有朱砂、雄黄、香药,清香四溢的香囊,以祈求健康和长寿。
有古诗曰“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端午那天一大早,母亲就买来艾草、菖蒲和一包用红纸包起来的雄黄粉。早饭后,我们姐弟几人就将艾草、菖蒲挂在门口,以驱邪避凶消灾;然后自制雄黄酒,取十来个蒜头,剥皮、捣碎后和雄黄粉一起放在碗中,再加入自酿的红酒,浸上大半天,将蒜头的汁浸出。午饭后,父亲端着雄黄酒,一口一口把雄黄酒喷洒到家里的每个角落,以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端午节的午宴虽比不上春节的年夜饭丰盛,但在那个年代有太平蛋、有澎海燕、有白炒鱼、有鱼枣、有鸡卷,还有那薄饼,这一顿美美的大餐,足够我们大快朵颐了。老家过端午有吃薄饼的习俗。端午前几天,母亲就挑选个大、饱满、无虫眼的绿豆,洗净后放在脸盆浸泡一夜,再清洗、沥水后,放入一个事先洗净的缸里,再用一块棕丝布或纱布罩住缸口,放在避光处,这期间要不断地给它浇水。浇水是个体力活,父亲每天要好几次把水倒进缸里,让豆浸泡后又把水再倒出来,几天后长出细细的嫩芽,到端午那天长到5-6公分就可以吃了。在端午那天薄饼皮是个热销货,当时老街做薄饼皮的就一二家,所以要早早地去排队等候。师傅将面粉调成糊状,然后抓一把在手上,边抖边甩在一个又大又平的铁锅上,摊成一张形似圆月、薄如婵娟的半透明饼。师傅漆薄饼皮的掌上功夫在幼童眼里充满了乐趣,每次都看得津津有味。薄饼的馅主要有豆芽、瘦肉丝、香菇等,炒制熟勾对上淀粉水后,再泼上刚熬的热腾腾、香喷喷的葱头猪油,那是真香。把薄饼馅放在薄饼皮上卷成筒状,再蘸一蘸新制的蒜头醋,好吃极了。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赛龙舟做为“四旧”之一常被禁止,尽管如此,儿时还是有两次看赛龙舟的经历,至今铭记于心。有一年端午的午饭后,听说点头公社那边有赛龙舟,于是几个好友在左邻亮哥的带领下,跟着一波大人沿着公路徒步去点头看赛龙舟,刚刚翻过白琳寨,走到百步溪大桥时,天空乌云密布,正如老舍先生在《七律 端午》中写到“端午偏逢风雨狂”,眼看着就要下雨,许多人往回狂奔,我们也转身拚命地往回跑,气喘吁吁跑到老街时,雨开始下了,虽庆幸没被雨了,但也遗憾没看到赛龙舟,更不知那年点头那边有没有赛龙舟。第二年端午的午饭后,又听说点头那边有赛龙舟,于是,又和几个好友在左邻亮哥的带领下,跟着一波大人徒步去点头看赛龙舟。这次走到点头龙田村时,只听见有人喊,赛龙舟刚开始就结束了。原来公社派民兵来制止赛龙舟,还要抓人,于是那些划龙舟的人弃船而逃。这时有人指着公路对面的山上说,看山上有人在跑。我们抬头望去,只见几个壮汉穿着裤衩、手握船浆,浅一脚深一脚地在山岗上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