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奶蜜盐》67
很多父母对孩子常常是有各种期待的,这些期待里面有父母对孩子一些美好的祝福和憧憬,但同时也有一些可能是来自父母潜意识中自己未曾实现的愿望和目标的转嫁。我听到很多父母表达过这样的想法,他们因为自己这辈子受尽了没有文化的苦,所以不管付出多少努力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有文化的读书人。这样的想法里面包含了父母希望孩子将来能够生活得比自己更好的美好初心,不过孩子是否能够达成或者满足父母的期待,一切都是未知的。
张文质老师说“有时候我们总是会一厢情愿地希望孩子达到某一个目标,但孩子不见得现在就有能力达到这个目标,也不见得他会认同父母的这个目标。当我们的期许跟孩子的能力、孩子自身的期许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听孩子的。”(《奶蜜盐》270页)
不管作为父母的出发点有多么美好,孩子自身的能力与对父母期待的认同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我平时接触的学生中,在职业选择和规划方面,很多学生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某个专业、将来从事某个职业,他们认为他们的选择是为了孩子的未来着想,可是他们的孩子却往往和家长的想法不一致,这样的分歧和矛盾经常在家长和孩子之间发生。我也经常收到家长的电话,希望我帮助他们说服自己的孩子,听从他们的安排。
虽然我们作为成人比孩子经历得更多,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现在孩子的认知和想法有时候不比我们差,所以关于他们的人生选择,我觉得父母最好是能够与孩子能够心平气和地一起讨论和思考。这个世界上没有完全“对”的选择,也没有完全“错”的选择,我们能够做的就是选择后为自己负责的行动和持续的学习与进步。
有一段时间我们学校幼师这个专业特别火爆,原本几乎是清一色女生天地的这个专业也迎来了部分男生的加入。在学生入学选择专业的时候,很多家长都想要自己的孩子选择幼师,有个别的家长甚至不允许孩子做出其他的选择。在新生报名的现场,总能看到有家长和孩子争执不休的场面,甚至有时候闹得彼此都很不愉快。
现在随着入学孩子的数量在减少,幼师专业的毕业生也不像当初家长想象的那样炙手可热。想想当初那些想方设法劝孩子学这个专业的父母,不知道他们如今的感受是什么?
除了观念上的不同,就像张老师说的那样,有时候或许孩子还不具备充分的能力达到父母期待的目标。我的孩子小的时候,作为一名老师,我对他的期望是很高的,我也曾经认为在学业上他必须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每当他的成绩没有达到我的预期时,我给过他很多压力。那个时候的我完全是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从来没有想过他在学习上究竟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或挑战,他的真实感受和想法是什么。我在他的面前表扬其他的孩子在哪些方面做得比他好,我当时根本没有意识到这种对比对孩子造成的心理伤害,也没有意识到这样的做法更可能引发的叛逆心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我们怎么能把他们做一些简单、粗暴的对比?如果我们处在孩子的位置上,当父母把我们和他人如此比较的时候,我们的感受会怎么样呢?
张老师对那个打电话的陌生人提出的不断追问对我的触动很大。他要求自己的孩子一定要考上重点中学。作为家长,我能理解他对孩子的期待是希望孩子有机会进入到更好的学校继续学习,可是他有没有设身处地地思考过面对他的硬性要求,他孩子的感受是什么?哪个孩子不希望自己可以做到更好呢?可是,当我们的眼中看到的只是孩子的成绩而看不到孩子这个鲜活的生命的时候,他们内心会怎么想呢?我们想要的到底是我们的孩子还是孩子的成绩呢?面对孩子不理想的成绩,我们能够心平气和地接受并且依然一如既往地爱他们吗?我们有勇气接受孩子无法按照我们的预期做出的各种行为和表现吗?
“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要面对很多教育中的挫折与失败,父母必须鼓起勇气去接受这些失败,面对各种压力与挑战,身为父母,必须要排除万难去解决问题。”(《奶蜜盐》269页)
获得《喜剧之王单口季》年度总冠军的付航曾经是一位在学业成绩上表现很弱的孩子,高考后进入一所大专院校学习,但是他的父亲却给了他充分的支持和信任,他的父亲认为,“进入快乐世界的唯一一个秘诀就是,孩子的父母深刻地意识到孩子不是这块料。”然后支持孩子去做他们自己喜欢的事。父亲的支持让付航没有被外界的声音影响,在他进入喜剧行业之后他坚持做自己,最后取得了成功。
任何人的成长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当我们的孩子遇到挫折时,我们要有勇气去面对和接受事实,然后和孩子站在一起,迎接生活的挑战。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努力改善自己,是你为改善世界所能做的一切。”这句话用在家庭教育上也是如此。
“生命中处处都存在考验,有些需要父母去承担,有些需要父母和孩子一起承担,有些只能由孩子自己承担,父母的智慧也表现在对这些问题的辨别上。父母很难做到事事正确,但可以做到遇到事情不冲动不盲目,并懂得学习与孩子一起成长的重要性,这样至少可以做到大事情不出差错,小事情出了差错也能有机会去纠正它。”(《奶蜜盐》274页)
父母是一辈子不会退休的岗位,父母也是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