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个视频,首先提到了幸存者效应。
二战中美军的统计学分析,受伤的飞机中,弹片击中机翼的比例最高,所以军方认为应该加固机翼。但有教授说这是幸存者效应,击中机身的飞机根本回不来,所以应该加固机身。事实证明,教授是对的。
那么导致军方进行了错误推理的根本结构是什么?
事实是,飞机被击中,受损或坠毁。
现象是,观察统计到一些飞机受损的部位。
症结在于:现象对事实的表达力并不充足,事实的全部信息在被观测时有了损耗。所以启发是:不要高估观察、认知、统计在呈现事实时的忠实度。记住在分析观察来的现象时,我们处理的对象永远只是那一类“可被观察\认知\统计的对象”,而非是全体对象。
永远反思,你看到的现象是否表征了事实。
但如果目标是解决问题,其实有时解决问题只需要针对现象解决,而无需管现象背后的事实。具体什么问题是这样我在这里不能讲。
————————————————————————————————————————————
进一步的,视频分析了相亲博主评论区的女性倾向现象。原因其实是男性在相亲领域离场使得女性占据压倒性优势。而相亲博主是流量导向的,将以粉丝群体的结构来决定视频风向。而红娘博主为什么却在劝女性降低标准,为男性说话?因为红娘博主需要双方成了一对才有收益,现在男女比是1:N,谁把握更多的男性谁才有可能成更多单,所以为男性说话吸引男性。(回忆小学奥数:求10!的末尾有几个0?10!的因数分解中,一个2和一个5凑成一个末尾的0,归根结底有多少个0是由2和5中较少的那个决定的。和这里的理论是一样的,至多凑成多少对,是由两类对象中较少的那个决定的。)
从这个分析中,我确实看到了没见过的角度。
我要系统化的为我的思维植入这种分析范式。如何做呢?如何系统化的看待一个社会生活中的现象?
一个社会现象涉及到诸多主体,每个主体的目的,其盈利创收、趋利避害的途径需要熟知,这是基本知识,否则无法分析。所谓的阅历可以教你这一点。
视频称自己说的是一种经济学视角,其实此处“经济学”一词的实质无非就是一种利益导向的动机分析理论。
我上过经济学原理,这种课打包了一些对买卖双方在特定情境下的最优解的分析,就像调包。只要情景符合,做出行为决策的方向不会有异。
红娘和相亲博主的行为区别,让我意识到,在国际政治中、社会层面上、在市场中、在办公室中等等场所,根本上,是在深层次博弈发生的场景下,一个主体说什么话做什么事,要看它的目的。
就像我总结出这句话后,急不可耐的想关注这位启发了我的博主时,在评论区又看到一条:“人家就是为了让你看完的,这样人家才有流量有关注”。卧槽,没错,就连教我“要看主体做出行为的目的是什么”的这个人,本也是有它的目的的。顿时感觉我被某种循环现象摆了一道。不过没啥,毕竟学会这个分析方法我是不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