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剧《小谢尔顿》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小谢尔顿因为在学校受了气,回家之后对家人耍了小脾气。
这时候,他的爸爸过来,向他讲述了自己这一天遇到的倒霉事:
先是挨了校长的批评,后又被学生家长谩骂,在更衣室劝阻学生打架,还不小心被误伤到脖子。
最后,爸爸语重心长地说:
“每个人都很辛苦,但不对爱你的人乱发脾气是最基本的责任。”
家不是情绪的发泄地,而是心灵的避风港,把情绪关在门外,家才会成为幸福的归处。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提问:我们为什么总是对陌生人客气,对亲爱的人发脾气?
有一个回答让人印象深刻:
我们肆无忌惮对亲密的人发脾气,其实是一种很聪明的任性,我们潜意识里知道对方爱自己。
但是所有的恶语相向都是对爱和亲密关系的一种消费,会无形中将家人越推越远。
微小说《你唯一敢得罪的那个人》中有这样一个场景。
半年来,“我”每天下班都能听到邻居男主人的指责,他发火的理由通常是些鸡毛蒜皮的琐事:
“我没带钥匙,为什么半天才开门?”
“把遥控器给我,天天看韩剧,烦死了。”
直到有一天,敲门声响过后,出人意料,那个男人没有质问,而是惊讶地叫道:“妈,你怎么来了?”
母亲出来,把儿子拦在楼道里。
“你怎么在家一个样,在外面又一个样?”
男人苦笑:“在外面,是为了工作。我跟老板喊,老板会辞了我;我跟客户喊,生意就谈不成;我挑同事毛病,他们就会说我坏话。没办法,只能回家发泄。”
生活中,有很多人像这个男人一样把在外受的委屈,生的闷气,通通发泄在家人身上。
但这样做,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消耗彼此的感情,在对方心头留下难以祛除的疤。
听一位医生朋友说过一个病例。
一名健壮的男青年,平时跟正常人没什么两样,可是开车的时候,他每过一会儿,身体就会向一侧抖动一下。
十几年来,青年多方求医,却不见效果。
最后,在心理医生那里他找到了病源。
原来,他7岁时,有一天在学校受了欺负,回到家委屈地哭个不停。
不巧的是,那天父亲在公司被领导骂了一顿,躁郁难安,回来见此情景,把手提包往沙发上一扔,面目狰狞地冲上去做了一个要踢他的动作。
虽然没有真正踢下去,但他却被吓得不轻,父亲的这个动作,给他留下了一生的阴影。
威廉·贝纳德在《哈佛家训》中写过这样一句话:
“不要认为家人不会介意你的伤害,伤害就像在篱笆上钉钉子一样,即便把钉子拔出了,还是会留下痕迹的。”
生活中谁都有痛不能说,苦不能言的时候,但这不是你拿起语言的刀子,举起情绪的垃圾,扔向家人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