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精简。
山外边的海,不仅是地理的远方,更是梦想的广阔天地。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些跨越千年的诗句,通过《读书,带我去山外边的海》这本书,在今天依然焕发着生机。这本书由公益人陈行甲主编,汇集了18首以“山”与“海”为主题的经典诗歌,搭配翻译家许渊冲的英译和陈昶羽的注析。
它不仅是诗歌赏析读本,更是一个公益夏令营的核心教材,承载着帮助乡村孩子通过阅读跨越地理与认知边界的使命。
------
01 跨越山海的桥梁:一本书的诞生与使命
陈行甲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读书改变命运”的生动诠释。他在农村出生,在山里长大,关于童年最深的记忆是“跟着母亲挖野菜时抬头望见的连绵的山”。
小学时,课本里一句简单的“山那边是海”深深触动了他,点燃了他走出大山的渴望。
这位曾经的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在2016年辞去公职专事公益,创立深圳市恒晖公益基金会,关注贫困地区儿童的大病救助和教育关怀。
这本书正是“读书,带我去山外边的海”公益夏令营(后更名为“梦想行动”夏令营)的授课内容汇集。
书中所选诗歌时间跨度从西周直至当代,包括《诗经·采薇》、曹操《观沧海》、李白《行路难》、杜甫《望岳》、苏轼《题西林壁》、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18首经典作品。
每首诗都配有中文解析和许渊冲先生的英译,部分诗歌还配有插图。
陈行甲对教育有着深刻的理解。他引用爱因斯坦的话指出:“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在他看来,真正决胜千里的,是那些试卷不考的能力——对美好事物的感受能力、对世界的好奇心,以及对于人生成长的内驱力。
02 梦想的种子:Attitude教育的实践指南
在KSA(Knowledge知识、Skill技能、Attitude态度)教育理论中,陈行甲认为最关键的Attitude层面,正是当前城乡教育差距最大的领域。
Attitude并非简单的“态度”,而是“孩子通过审美教育获得的对于美好事物的感受能力,是孩子通过开阔视野获得的对于世界的好奇心,是孩子通过梦想激励获得的对于人生成长的内驱力”。
城市孩子享有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而“广袤的乡村没有这些条件”。陈行甲深刻地指出,在Attitude这个层面,城市和贫困地区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
这种差距不是通过补课能够弥补的,它关乎的是视野的开阔、梦想的激发和内在动力的培养。
书中的“山”和“海”意象具有深刻寓意。它们既指实际的山与海,也可以寓意“人对根的留恋和对远方的渴望,还可以意指人成长过程中的艰难险阻和最终达到的理想境界”。
通过诗歌的赏析,陈行甲希望在孩子们内心深处注入一颗梦想的种子,在他们漫长的人生路上开花结果。
03 公益实践:从书本到现实的转变
“读书,带我去山外边的海”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个完整的公益实践。它最初是陈行甲为山村留守儿童举办的公益夏令营编写的教材读本。
这一项目后来发展为“童行中国·我要去看山外边的海”公益游学活动。
陈行甲观察到,未来将属于两种孩子:“一种是有趣的孩子,另一种是可以吃任何苦的孩子。”有趣就是有感受世间美好事物的能力,有观察能力、沟通能力、共情能力。而可以吃任何苦则是面对未来社会的竞争和压力,孩子最好要具备的能力。
面对“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论调,陈行甲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寒门子弟可能起步偏慢、偏后,但是“他们在低处感受到的人世美好,体会到的冷暖疾苦,培养出的共情能力,磨练出的吃苦耐劳,以及想去那个最远的地方的渴望”,这些“内力”完全有可能让他们在人生长跑中完成追赶和超越。
这一理念打破了仅靠分数衡量教育成果的狭隘观念,指向了更为本质的人格培养和内在动力的激发。
04 三代人的传承:文化力量的延续
这本书的创作本身就是一个关于传承的故事。书中内容的核心部分是由陈行甲的儿子陈昶羽(阿鱼)完成的。
当时正在北大读书的阿鱼,连续18天在每天晚上睡觉前给父亲发来一篇诗歌赏析。
更令人感动的是,翻译界泰斗、当时已98岁高龄的许渊冲教授欣然为这本书的每首诗提供翻译,并题写书名,还表态不要一分钱稿费。许老看到阿鱼的翻译后甚至大为赞赏,说后生可畏。
这种传承超越了简单的知识传递,更是一种文化精神和公益情怀的延续。
遗憾的是,计划中由100岁的许老、50岁的陈行甲和24岁的阿鱼三代同堂的诗歌讲座,因许老在2021年6月17日溘然长逝而未能实现。但这份跨越年龄和代际的协作,已经展现出文化传承的力量。
05 当今影响:一本书的涟漪效应
这本书的理念直接延续到了“梦想行动·童行中国”公益项目中,促使更多社会力量关注乡村儿童的阅读与梦想教育。
这一项目已经不再局限于书本阅读,而是通过实际的游学活动,带领山区孩子亲眼看到山外边的海,亲身体验更广阔的世界。
通过经典诗歌的赏析,这本书在语文、历史与美学多维度上为青少年提供滋养,呼应当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政策导向。
书中精选的诗歌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而双语呈现的形式又为传统文化注入了现代活力。
书中揭示的城乡教育资源差距与作者的公益行动,为公众提供了缩小教育鸿沟的可操作样本。一位读者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初三的时候,面临中考,当时刚好家里要脱坯盖房子,我还是回家干活了。”这种现实困境正是许多乡村孩子面临的挑战。
借助许渊冲等人的英译与注析,作品搭建了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的桥梁。中英对照的编排不仅帮助中国青少年理解古典诗歌,也为国际读者欣赏中国文化提供了通道,增强了文化自信与国际视野。
------
未来将属于两种人:有趣的孩子和可以吃任何苦的孩子。而寒门子弟在低处感受到的人世美好,体会到的冷暖疾苦,培养出的共情能力,磨练出的吃苦耐劳,以及想去那个最远的地方的渴望,这些“内力”完全有可能让他们在人生的长跑中完成追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