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小侄女的虚岁十岁生日,早在去年,大弟就和我们说上海人讲究给孩子过生日,尤其是十岁是第一个大生日,一定要好好过。
入乡随俗,人家有这个想法,我这个孩子的大姑,没有不计较的道理,尤其是我正好在上海,不去肯定不行。除我和那人之外,女儿女婿两小夫妻,还有在杭州的外甥小夫妻,也在力邀范围。
昨晚外甥夫妻从杭州开车回到上海,留宿女儿家。我们约好下午一起去大弟家参加侄女的生日晚宴。
那人五点起来去厨房发面包包子,我也趁着年轻人还在补觉,起来赶快抽时间完成今日份日更。
说到侄女过生日这事,我的老家小孩子是不过生日的,大办生日的一般都是六十岁以后的长辈,因此从情感而言,我们这些北方人自然是接受不了的。但是大弟媳妇是上海本土人,人家这样安排,我们当然不能不当回事。女儿,外甥早早的就给妹妹买了礼物,我们这些长辈商量还是红包省事,昨晚临睡前女儿找了个红包给我,说今天在路上取钱,家里没有现金。
我说:直接微信发个红包,行吗?
女儿说:肯定不行,我舅妈一家子那么爱面子,你要去了,不拿个红包,网上给多少钱,人家脸上都无光。
还是你比我懂人情世故。我笑着说。
不是懂人情世故,是比你更懂我舅妈。咋们家,没有人比我更懂舅妈了,这几年,咋家人里,她也就和我时不时聊几句,你们这些人人家搭理谁?女儿也笑着说。
我们小地方来的,攀不上大上海人,她爱不爱搭理都无所谓。大家各过各的日子,相安无事不好吗?
从本意而言,我不喜欢和任何一门亲戚走的太近。不只是亲戚,就是任何人我喜欢保持距离的相处,平日里和亲友相处,我的原则也是如此。
现在流行一种说法叫“断亲”,我就很赞成。人与人在一起,一定要彼此感到舒服,如果不能,还是保持距离为好。这个原则适合任何关系。亲友之间更是如此。如果因为有血缘关系,或其他什么关系,就要强行将人人为的划分为一类,实则有点反人性。
就拿我和大弟的关系来说,在大弟结婚前我们相处还是很融洽,但是自从她找了个上海女孩结婚以后,就和我之间有了隔阂。这种隔阂是强行形成的,也是无形的,但却实实在在存在,让人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
这几年,大弟自己的事,已经很少和我们说起,我们有事也很少和他商量,包括父母的事,也是我,妹妹,小弟三个商量好,顶多让小弟通知大弟一声。
造成如今的局面,我认为不是因为我们心里没有大弟,偏偏相反,而是理解他的不容易,我们不想给他造成不必要的困扰。
在家里的时候,常常和闺蜜聊起这些事,她说自己的二哥找了上海的二嫂后,就很少主动和他们来往了,感觉还是我们北方人实在,结了婚都要努力和对方的家人处好关系。
我说这个和南北方应该无关吧,比如和闺蜜相处过男女朋友的表弟,他就是个土生土长的北方人,他的前妻也是北方人,但结婚以后,还不是和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来往变得生疏起来了吗?
对这种情况如果一定要找到一个规律,我认为应该来说很多男人成家后,就会主动的和原生家庭割裂开来。从这个角度而言,男人比女人更懂得生存规则。我身边有很多女性朋友,成家后还是苦苦的拽着原生家庭这根绳,不肯松手,至如今年过半百,每次言起自己的前半生,都会长叹一声,这一生最大的伤害来自亲人,来自自己最看重的父母兄弟姊妹。
看到一本书说,所有的亲友关系中,母女关系是最难相处的,很是赞同。很多母女不是相爱相杀,就是目光短视,见不得对方好。
见不得对方好吗?又不能明着表示出来,因为她本能的深知对方是自己的亲人,但就是无法抵制内心最深处的人性——见不得别人好,包括自己亲生的女儿,或者接受母亲比自己过得好的事实。
人性是复杂的,亲情关系也不能扼杀人性的真实。有一些宿命的说法:今生成为亲人,上辈子都是来还账的,帐还清了,彼此的关系也就和陌生人变得完全一样了。
我不是个宿命论者,但我对这种说法深信不疑。人与人之间都是讲求缘分的,亲人之间也不例外。
在女儿家这今天,常会在闲暇时候和女儿聊天,她跟我说到她的同事,同学和朋友,说到她们的生活,以及她们的悲喜欢乐。我的结论只有一句,如果说每个人的幸福都有雷同处,那么苦难一定千差万别。
女儿有个很好的闺蜜,在深圳,今年三月份生了孩子,起先是婆婆过去帮忙,但是结果就是,月子一出,婆婆就走了,说什么也不给帮忙带孩子,没办法,女儿的闺蜜从老家接了自己的母亲帮忙。
女儿说她闺蜜告诉她,自从母亲去帮忙带孩子,他们之间的关系感觉越来越紧张了,理念太不同了。
我说有句话叫“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用在母女身上也是有道理的。既然接了自己的母亲去帮忙,就得分清楚立场,怎么一方面又要母亲不遗余力的帮自己,一方面还要处处拿母亲一局里。母亲不是保姆,怎么可能像对待保姆一样,没有分寸呢?
我也觉得她就是在这个事上拎不清。性格太强势了,婆婆去帮忙时,她就想处处管着婆婆,婆婆不干走了,她又想依法泡制,用同样的方法对待自己的母亲,我和她讲过道理,她听不进去,还说你有了孩子就懂得我的心意了。她都这样说了,我就不好接着和她聊了。女儿一脸无奈的对我说。
新手母亲第一次当母亲,焦虑很正常,但不能失去理智。
我对女儿说。年轻人爱自己的孩子,就该理解自己的母亲也是因为爱她,才不辞辛苦的放下自己的日子不过,参合到子女的日子里去帮忙带孩子的。
女人做了母亲,更应该体谅自己的母亲,婆婆这些资深老吗才对吧,怎么会变本加厉毫无选择的挤兑上一代人的理念呢?
相信大多数母亲或多或少的有个毛病,那就是——爱子心切。但怎样才算爱子女呢?
古人说父母之爱子女,则为之计深远。
现代人讲求把握当下。但我要说的是:教育是百年大计。没有大局观,对于教育没有长远规划的父母,注定是无法教育好下一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