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吸引我们的,不在于它的美妙和情调,而是当时我们彼此休戚与共的情感。
《西线无战事》是雷马克结合自身经历创作的小说,看到无数同伴战死沙场,雷马克对战争的质疑在心中扎根。附言:因为不同版本删减的原因,保罗的形象有很大的差异。
小说的启示:现代化战争的开启,让战争的残酷程度拉高了一个档次。毒气、坦克、飞机等武器的出现,一方面表明当时的科技发展的速度迅速,另一方面悲哀地发现,科技进步的目的是为了更快的解决同类。同时,现代化战争后PTSD、弹震症等心理疾病慢慢被大众关注,战争结束了可是很多人再也走不出战争的圈子了。战争给士兵的生理和心理造成难以想象的暴击伤害。
语文课式总结:小说通过对战场中残忍画面的细节描述和士兵们癫狂的行为举止,控诉战争的残酷和表达了对和平的期望,嘲讽POLITICIAN的毫无人性以及对士兵们作为炮灰对整个局面改变的无能为力的同情。
小说的开始,士兵们分到了双人份的口粮,看上去日子轻松欢快,但这是失去了一半的同伴换来的一次饱餐。战争给大多数人带来的只有贫乏,不管是士兵还是普通百姓都食不果腹:士兵们多次抢走百姓的食物、米勒连一双适合战场的靴子都没有、克梅里希在病床上痛苦万分时却没有Morphine止痛。战争不但直接考验军队的战术素养,也考验地区的物质基础。没有雄厚的物质基础的战斗,战局可能因为士兵没饭吃而溃败,因为百姓没饭吃而使民族失去对未来的信心。小说中河对岸的女孩子,正是因为战争导致吃不饱饭的普通大众的缩影,在物质生活已经崩盘的情况下,道德和伦理也逐渐消失在民众心中。
坎托雷克做为班主任,对学生发表了极具感染力的爱国演说,鼓励学生们丢笔从戎。坎托雷克像是渲染战争浪漫色彩的无耻POLITICIAN,以爱国主义为骗局,让无辜的青年上战场,实际上仅仅只是为了自身的欲望。同时,坎托雷克又像是被洗脑的悲哀大众,鼓励你英勇战斗的人可能从来没有上过战场,他们也仅仅只能做出自以为正确的行为。坎托雷克应该一直认为自己为国家的胜利做出了精神上的贡献,让青年人前赴后继的为正义而战。
上帝视角上,我们知道一战很快就要结束;在士兵的视角,依然只有无休止的饥饿和对死亡的恐惧,日耳曼的小孩和老人在绝望中被送上前线,坎托雷克都成为了后备兵。当在战场上活过第二天就算老兵的荒诞现象出现,谁还能记得孩子们眼中的希望是什么形状,是否醒来有面包当早餐,口袋里有糖。青年正是要开始绽放的年纪,却不得不对他国的青年开炮,生活还没开始就因为战争结束了。
看完小说后,希望能记住,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保罗倒在了战争结束前的一个月,保罗面对同伴一个个在战场上牺牲时的崩溃在这一刻结束,保罗全班同学都再也无法回家。10月,协约国突破德军“兴登堡防线”。
刘易斯·迈尔斯通导演的版本,成就了电影史上的经典,战斗画面看似粗制滥造,毫无华丽感,但这是现代化战争最早的样子。能够在那个年代导演出几乎贴合原著,且运用直到现在依然称得上高超的拍摄技法,造就了一部表现出强烈反战意识的作品,瞬间肃然起敬。难怪当时被诸多地区禁止播放。电影开始,民众们欢欣鼓舞的欢乐气氛和学生们对战争的向往,渲染了所有人对击败敌国的信心和国人的钢铁雄心;中期,经历了战争洗礼的保罗只有对战争的恐惧,与之对比的是同当年即将上战场前的保罗一样的热血青年的狂热;结尾处蝴蝶和死亡的结尾产生强烈的悲剧感,他倒在了战争结束前的是教科书级别的对比。
爱德华·贝尔格导演的版本,是第95界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色调绚丽,画面产生了古典的诗意,配合士兵们的癫狂和战争的血腥,对比感拉爆了整部影片。在剧情设计上,改编程度增大,更符合现代电影观影效果,和小说中画面的阐述内容完全不同。加入了双方军事指挥官在谈判过程中的愤怒和傲娇,上层指挥官在后方的指挥对比士兵们在战场上的炮灰,战争成了一群POLITICIAN的游戏。这一设计,也容易将战争的外因归结到指挥官个体上,似乎换一位能好好谈判的指挥官,结果便可能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