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江城》之后,我找来读了这本书。据说在国内不能出版,费了点劲才找到。作者写作时的“职业”已经是《纽约客》的专栏作家(读完你就会知道为什么我这里打引号——先卖个关子)。
从时间顺序看,这本书写在《江城》之后,是作者“中国三部曲”的第二部。1999–2004年间,他走遍北京、上海、新疆、深圳、台湾、南京、安阳、丹东等地。与普通中国人交往,以外国人的视角,记录了许多真实的人物与故事。他的态度并非浮光掠影,而是真心想了解中国。
书中有一些人物是《江城》中曾经出现过的学生,作者与他们保持了联系;更多的是全新的人和事。随着在中国待得时间愈长,作者的观察也愈发深入。他甚至发现,中美两国的边界在逐渐模糊,两国人身上的相似点越来越多:实用主义、乐观、努力工作、物质主义……再加上地理上的相对隔绝、文化上的强大自信,以至于很难从外部视角看待问题。是不是很令人意外?
这本书话题广泛,像“中美相似性”这样的启发只是其中之一,读来收获颇多。
推荐指数: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