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阅读的教与学》读书笔记1

封面:

徐世赟

第一章  什么是主题阅读?

第一节  何谓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是指围绕某个“主题”,将两个以上的文本组合在一起,教师通过高质量的略读指导,与学生共同围绕一个或多个话题进行阅读和开展活动。

进行主题阅读时,多篇文本的联结点可以是:人文内涵,作家,作品题材,表达形式,阅读策略……

主题阅读教学与课文阅读教学的区别:

主题与课文阅读教学的区别

主题阅读与群文阅读的区别:

主题与群文阅读的区别

第二节  主题阅读的意义

(一)有助于促进儿童内在精神的成长和文化认同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个体心灵的成长,不可能有个体精神的完整发育。人的精神可以通过阅读更加宽阔而充实,更加从容而气象万千。

(二)有助于促进儿童阅读素养的提高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香港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施仲谋先生说:“语文能力不只是知识与技能,而是在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的基础上,能进一步组织、运用并发展智力的能力。”

1、练习默读、跳读、浏览等阅读方法,提升阅读速度;

2、练习掌握常用的阅读策略,提升阅读力;

3、培养思考发现的意识和能力;

(三)有助于促进儿童表达能力的提高

第三节  主题阅读的教学取向

王荣生教授说:“老师要对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有意识,即知道自己想教什么,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

(一)联结儿童的生活与生命成长

(二)教一些实用的阅读策略

预测策略

指的是读者在阅读中根据有关信息对文本的情节发展、故事结局、人物命运、作者观点等方面进行自主的假设,并在阅读过程中寻找文本信息来验证自己已有的假设,如此反复,假设、验证,不断推进阅读。

联结

指在阅读过程中思考文本所呈现出来的信息,是不是让我们想起了已经知道或者曾经经历过的事。

提问策略

在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或对文本提出质疑,并进行评论。

图像化策略

阅读时把文本的内容转化为头脑中的一个图像。

推论策略

利用文本的线索和已有的背景知识,对文本没有明显表达出来的内容作一些假设。

(三)教儿童感受和学习独特的表达

指向感受和学习表达方法的主题阅读,

使教师能凭借多文本中具有共性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领悟某一种表达的特点和作用。

使教师能凭借互为参照的多文本,引导学生领悟谋篇布局上的方法。

使教师能凭借互为参考的多文本,引导学生感受和经验文学创作上的手法。

(四)训练复杂情境中的思考

指向思维发展的主题阅读,能凭借文本启发学生全面思考、深入思考、多元思考,并结合言语实践提升学生思维的清晰性、条理性、严密性,尤其重视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以适应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