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为一个人能发现他所爱好的作家,实在是他的智力进展里边一件最重要的事情。世上原有所谓性情相近这件事,所以一个人必须从古今中外的作家去找寻和自己的性情相近的人。一个人唯有借着这个方法,才能从读书中获得益处。他必须不受拘束地去找寻自己的先生。
一个人所最喜爱的作家是谁?这句问话,没有人能回答,即在本人也未必能答出来。这好似一见钟情,一个读者不能由旁人指点着去爱好这个或那个作家。但他一旦遇到所爱好的作家时,他的天性必会立刻使他知道的。
他会觉得这作家的笔法、心胸、见地、思态都是合式的,于是他对这作家的著作能字字领略,句句理会。并因为两人之间有一种精神上的融洽,所以一切都能融会贯通。他已中了那作家的魔术,他也愿意中这魔术。不久之后,他的音容笑貌也会变得和那作家的音容笑貌一模一样了。如此,他实已沉浸在深切爱好那作家之中,而能从这类书籍里边得到滋养他灵魂的资料。不过数年之后,这魔法会渐渐退去,他对这个爱人会渐渐觉得有些厌倦。于是他会去找寻新的文字爱人,等到他有过三四个这类爱人,把他们的作品完全吞吸之后,他自己便也成为一位作家了。
那么究竟怎样才算是真正的读书艺术呢?简单的答语就是:随手拿过一本书,想读时,便读一下子。如想真正得到享受,读书必须出于完全自动。
摘录片段出自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中《读书的艺术》一文
听上去有点玄妙,不过大概不会有差。因为这就好比找到了最合适自己的老师,由他引着自己前行。
要读好书,还要读自己真正喜欢的书。就我目前经验来看,能找到一本合自己口味的书不容易,找到一位合自己脾性的作者更难。
心中有了目标总是件好事,朝着这个目标进发吧!
凡是期望成为作家的初学者,都应该叫他们先把写作的技巧完全撇开,暂时不必顾及这些小节,专在心灵上用功夫,发展出一种真实的文学个性,去做他的写作基础。
他不知道世上有所谓个性,这个性其实就是一切艺术和文学成就的基础。
世上有两个文字矿:一是老矿,一是新矿。老矿在书中,新矿在普通人的语言中。次等的艺术家都从老矿去掘取材料,唯有高等的艺术家会从新矿中去掘取材料。老矿的产物都已经过溶解,但新矿的产物不然。
当一个作者觉得他的头脑中有如电阵一般的搅扰,觉得非将他的观念发泄出来不能安逸,乃将它们写在纸上而觉如释重负时,这就是文学的产生。
他在描写或叙述一幅景物、一个情感或一件事实时,只就自己所目击的景物,自己所感觉的情感,自己所了解的事实而加以描写或叙述。凡符合这条定例者,都是真文学,不符合者,即不是真文学。
文学的美处,不过是达意罢了。
摘录片段出自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中《写作的艺术》一文
写作重在真实:有写作冲动时才写,写时要注意将所见所感真是准确地表达出来。
作家简介: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
求学经历: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
任职经历: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1954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
文学成就: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主持编撰《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
1976年3月26日在香港逝世,享年8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