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5点,二年级的儿子跑完步后下楼又喊着要吃水果。老婆洗了一大碗小番茄,剥了一堆桂圆,并叮嘱儿子少吃点,一会吃完晚饭再吃,吃点水果后自己先放松一下眼睛(儿子跑步时看IPAD视频),再去敲会架子鼓。趁这时间,刚跳完绳的王小明赶紧去跑步机上接力。“战疫”居家的日子,培养了父子俩天天结伴运动的习惯。每天下午3点半开始,是爷俩大战八方的幸福时光:压腿、俯卧撑、小燕飞、平板支撑、正挂倒挂、跳绳、跑步,还有KEEP练腰腹。五花八门,丰富多彩。
王小明跑了40几分钟后开始跑后拉伸,儿子听到音乐又奔上楼来一起狂扭。问他这段时间在干什么?答曰“吃--水--果”。Oh my god.水果吃那么多,老婆交待的事情一样没干。王小明意识到事态不妙。在王小明沐浴更衣时,儿子下楼去。
果不其然。老婆从厨房走出得知儿子什么也没干,水果吃两碗,饭却不想吃了,马上就火山爆发了:“你都不吃了我还烧什么饭?我烧给谁吃?老是这样,叫你少吃还吃那么多。水果能当饭吃吗,以后都别吃了,鼓也别学了......”一顿臭骂。儿子哭了,呜咽着说,“水果不能当饭吃。”
唉,儿子已经好久没哭了。可怜兮兮的,王小明听着有点心疼,但忍住没说一句话,赶紧回到楼下收拾残局。老婆气呼呼地躺在客厅沙发上捣鼓手机,儿子委屈地坐在阳台看着窗外流着泪发着呆。见王小明走过去,儿子起身抹着泪要去敲鼓。王小明说等会,温柔地抱着泪眼朦胧的儿子轻声安慰了几句,讲了一些道理云云。事件很快平息了。儿子看了一会远方就去书房敲鼓了。老婆躺了一会也起身去厨房烧菜了。
一切又回归平静。
可王小明的内心还在翻滚。凭心而论,一个多月了,儿子天天宅在家里,表现挺不错的。每天学习,少有自主玩的时间。中饭时聊起这事,儿子还说在家都快憋坏了。不容易。但大人们也一样。王小明心想,自己和儿子每天运动两三个小时也算是发泄过了。但老婆不爱动,每天烧饭洗衣葛优躺。估计时间长了郁闷情绪积压久了。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出口。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因为什么事情喷薄而出。
王小明一直认为,大人教育孩子时大吼大叫是无能的表现。换作是他,孩子多吃点水果少吃点饭根本就不是个事。但他知道事情要放到背景下去分析,他有共情能力。在这段憋屈的日子里,对于老婆来说,辛辛苦苦烧饭折腾半天,你又不吃,肯定难过,肯定生气。这不明显地不尊重劳动成果嘛,更不要谈成就感了。
情绪的背后是自我认知,也是价值需求。王小明深知这一点,《非暴力沟通》看完后一直记住这一点。他还有个控制情绪的法宝叫FIRE:事实,解读,反应,结果。你看到的事实是什么?你对事实的解读是什么?你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你期望得到什么样的结果?通常四个问题自问自答完,人就理智多了,情绪就舒缓多了。
可王小明又禁不住反思,做父母的,这30多天里每天跟孩子宅在一起,除了督促他学习,究竟还做了什么让孩子开心的事情?做了什么符合孩子童年成长需求的事情?不免有点汗颜。他如数家珍般列了一串:玩几分钟手机,闹几次“枪战”,躲几回猫猫,荡几回秋千,扔几回球,偶尔下盘棋,打打扑克,学学折纸,周末可能还看场电影.......看上去好像花样蛮多,不过每天加在一起的时间估计不到一小时。当然运动除外,运动内容还是相当丰富的,这符合王小明的育儿理念:身体第一,学习第二。想到这,王小明的嘴角露出了一丝浅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