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去参与了一次看房团,去的过程曲折,让我看到了很多人的很多状态,以及对国内环境的一些思考。
房子的位置在北上广深这种一线城市,当然也是我工作的城市,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母亲认为早年买的三线城市的房不值钱了,叫我赶紧去买一线城市的,刚开始我不想去,因为个人觉得当股市持续下跌,房价还居高不下的时候是泡沫很大的时期,多次沟通思想最后却变成了母亲的催促和责骂,房子变成了上不上进、成不成功的唯一标准,我不由的叹气,同意。
长痛与短痛间选择后者,我立马报了看房团,坐上车2个多小时到达,5-6个小时看房,2个多小时回家,共看了4个楼盘,我记录、观察,尽量客观看待我看到的一切,但是过后与母亲的争吵让我觉得这已经超越了房子本身的问题,是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差异,也体现了这个国家存在的一种不正常。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就是看房片区的集体施工场景,其次是售楼处人山人海的景象,再就是这人山人海的构成。
先说集体施工场景的壮观,这是我早几年经常看见的情景,如今又看到不免觉得有种轮回感,记得那时是零几年,我刚毕业还觉得世界美好,却眼看着房价从4千/平米瞬间变成了4万/平米,我意识到我工作至少15年才能付首付,其后是常年的贷款压力和低质量生活,当时就下定决心不买房,其后就是母亲无休止的劝说,我没有松口,她就跑到我所在城市的周边自己做主买了一套,我必须同意,然后就是无休止的还贷和扣扣搜搜的过日子,她说这是为我好,我为这次被迫感到羞耻和无奈。再看现在的施工场景说明这些都是期房,也说明这个国家还是在靠着原始资源生存,远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繁荣。
其次是售楼处人山人海的景象,看房全程都是嘈杂和争抢,全无体验可言,这些人为什么这么热情呢?我问了售楼小姐、中介、一个看房的阿姨,得到的答案分别是:未来增值空间巨大、本城最具性价比房价、不买不行。前两个理由很好理解,不买不行是怎么回事?阿姨语重心长的说:“钱放在哪里都是跌,放房子还有得赚,多好啊。”好吗?大家都这样想的话,泡沫怎么化解?如果国家要改善楼市,很多人的奶酪就会消失,中国人的不安全感好像一直深入骨髓,个人感觉根源是社会整体缺乏互信,大到企业小到人民的生活,这种不信任普遍存在,“百毒不侵”的国人一边羡慕着国外人的优质生活,一边继续自己的“不信任事业”。小伙伴们可以扪心自问,自己所在行业有多少毁三观的事情,这就像蝙蝠侠所说,人一旦冲破了自己的底线,就再也回不去了。有人会说大家都是有罪的雪花,然后呢?雪崩呗还能咋的?其实及时止损还有救,从我做起看似很虚,实则有效,但不根本解决问题,改变政策能行。
最后是人山人海的构成,我观察了一下,中老年人居多,家庭居少,我不敢说炒房k.o刚需,但是从中老年人富贵的打扮和对投资回报的关注来看,这一块无疑占多数,且售楼人员对这类人群明显更关注,都是往多套房这么推荐,而我这种非优质客户被告知自己去看样板间,于是我和两对夫妻一起自己找样板间看看,发现在售的只有一楼和顶楼,还挨着变电站,于是摇摇头走回了售楼中心,看着售楼人员拿着手续忙得不可开交,可见又卖掉几套,其中一对夫妻轻声说着“买不起”“抢不到”“好难啊”,我却看着这一切没了言语。
后来又看了几个楼盘,明显的不明显的被售楼人员嫌弃了几回,最后我呼出一口气,觉得释然,因为我的任务完成了,后来的事就果不其然,一个不积极抢房子的孩子得到了母亲的斥责,我笑笑,因为我知道观念的冲突是互不相让的,中国人活得太累了,“抢”似乎成了理所当然,不抢就是傻子,遭到鄙视,比如抢着让孩子赢在起跑线、抢着重点学校的学区房、抢着不择手段的赚钱、抢着拿最多的退休金、抢着买最好的墓地、抢着付账、抢着婚闹、抢着让别人瞧得起,却不知道阶层这个东西不是抢可以跨越的,高薪职业得hold得住的人才能担任,处处算计会把自己算丢,因此,环境里的理所当然得警惕。
由此又发现中国夫妻和子女间的爱有很多是扭曲的,以为孩子吃穿不愁的享安乐就行,为此不惜让孩子为所欲为、啃老终身,大家还歌颂父母真伟大、真无私奉献,在孩子心理出问题的时候,惊呼到:“日子好过了呀,怎么还矫情起来了?”打几顿也不见好就丢给社会,以为社会能教育孩子,自己就没责任了。孩子也纳闷,家里也热闹也很多人照顾自己,为什么自己总是得不到认同?幸福感不高?答案之一是因为短视,父母年幼时因为是多子女家庭,因此得不到关注,于是对自己的孩子关注加控制,导致孩子物质的过度丰富和精神关照的极度缺乏,一辈子吃穿不愁就是父母的愿望,一辈子幸福是孩子的追求,一个近视一个远视,孩子变成了更好的孩子,但是父母不觉得。
在传统意义上,我不是个孝顺的孩子,因为孝顺很多时候变成了服从安排,这是脑袋上有个皇帝一样的千年奴性,我也不是一个听话的下属,因为服从有时不会让公司更好,而是让领导更好,我也不是一个“听话”的消费者,因为不需要就是不需要,产品带不来生活的幸福感,因为产品只是解决问题的工具而已,工具是带不来幸福的。
由买房我想到了这些,也由买房我重新与自己对话,与家人对话,人,中国人,年轻的中国人如果看完能有一点点的启示,我这写半天就挺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