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培东老师《走月亮》课堂实录(1)

上课!(学生齐读课文)

师:“走月亮”指的是什么?

生:我认为的“走月亮”是在夜晚时分散步。

师:用文中的句子来讲是什么?

生: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走着……

师:对,还有一个人物很重要。

生:阿妈喜欢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走着。

师:“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阿妈牵着我在走着,走着。”这就是“走月亮”。那么,同学们,在这样洒满月光的小路上,阿妈牵着我在散步,这种感觉是惬意的,舒适的,所以读这样的文字,你的速度应该是快的,还是慢的?

生:慢的。

师:我们刚才的三位同学读的语速都稍微快了一点。因此,我希望在读最后两段的时候,大家能慢下来。谁愿意来读还是一起读?好,那我们还是一起来读吧。

(师领起:有时,阿妈给我讲月亮的故事……预备起!)

生:齐读。

师:在整段与整段之间的停顿再稍微长一点吧。(教师示范,第八段的结尾“走着,走着……”停顿的时间稍微长一点,第九段开头要重读“多么奇妙”。)

师:刚才已经有同学找到了走月亮,那么我请个同学来读第三段。

生:“这时候,阿妈喜欢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走着……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师找另一名同学继续读)

师:来评价一下,哪里读的快了?“走着,走着”后面是省略号,所以不能读的快了,得慢慢走,后面的“啊”,千万不能读的太快。来,同学们,一起再把这个句子再读一读。

生:“这时候……”

师:你来读,就读最后一句。“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生:(几个学生分别读这一句)

师:同学们思考一下,要把这个句子读好,重音应该落在哪个地方?考虑一下,不要着急说答案。

生:(读)重读了“走月亮”。

师:重读“走月亮”有没有道理?因为那晚的月亮太美了。哪个同学把有月亮的句子读一读?读一二段。

生:“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

师:你那不是升起来了,你那是飞起来了。月亮升起来,应该是怎样的?慢慢地升起来,然后,他又一看,是从什么地方升起来的?是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洱海是个湖泊,是从家乡的湖泊升起来了。所以,孩子们,让月亮升起来有一个过程,你不能急,你一急,散步就不叫散步了。

生:(指导过后再读)

师:读的真好,请坐。来大家告诉老师,那晚的月亮可以用哪几个词来形容一下?那晚的月亮有什么特点?你来说。

生:明亮,柔和

师:亮到什么程度,柔和到什么程度?文章后面用了几个照亮?

生:四个照亮

师:把四个照亮读一读。

生:(读)

师:四个照亮能不能位置换一换?你说。

生:我认为不能调换,因为,月亮照亮是从高到低的一个顺序,从“高高的点苍山”到“村头的大青树”,再到“存间的大道和小路”。

师:与其说是月亮照着,不如说是作者看到月光从远到近的顺序。所以,这有一个远近,上下的变化,我们在读的过程中,,把这种距离感也要表现出来。“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预备起……

生:(齐读照亮了)

(未完,下篇继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