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文学中的网名问题

网络文学是新近产生的以网络为展示平台和传播媒体的一种文学形式,而我们不难发现,多数网络文学作品都以各具特色的网络笔名发表的,例如大家所熟知的唐家三少、天蚕土豆等。在谁都可以发表作品的网络平台上,诸如作家的生存方式是否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作家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是否产生的动摇的问题引发大众的关注。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网络文学中网名使用普遍性的原因以及网名使用对文学活动要素的影响。

第一,从作者的概念进行分析。“作者是以其创造性劳动创造出作品的自然人”“创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以此看来,作者是作品的生产者,一部作品的产生必须有其作者,说明作者在文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网名是一个虚构出来的代名词,并不反映作者的真实姓名,但以其名义发表的作品却是作者真实的情感流露、真实的思想传递。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以网名代替真名并没有影响其背后真实作者作品创作的自由性。

第二,从作者与创作的关系角度分析。作品由作者创作,作者对创作有决定作用,但并不意味着这种作用完全取决于作者,言外之意是由作者创作的作品或许拥有超越作者本身意识形态的内容。罗兰·巴特就曾提出的“作者之死”的理论。在他的理论中,作者创造了一个由无数话语构成的“多维空间”,不存在原始的文本,而文本的整体性最终将归于读者。进一步说,作品是先于作者的,因为作品的创作始于语言系统,然后才有作者的语言组织。作者的语言会被融合进语言系统中,此时,作为“媒介”的作者就宣告“死亡”了,而“读者诞生的代价就是作者之死”。暂且不论作者与作品的存在先后,巴特理论中对于作者存在方式的看法显然是标新立异的,作者之死并不是真正的死亡,而恰恰是给了作品和读者更大的生存空间,巴特有意识地弱化作者的中心地位,是为了强调作品与读者的交流。所以,纷繁复杂的网名的出现隐去了真实的“作者”,在一定程度上将中心地位还给作品,或许也是网络作家试图检验模糊作者后所留下的空间。“作者之死”不仅仅是理论,在现实中确有体现。2017年的浙江省高考语文阅读题《一种美味》因题目难度较大引发关注,而有趣的是作者巩高峰也表示对于自己写的文章,作为作者的他也是只能阅读,不能理解。面对关于文中“诡异的光”的理解,作者本人也表示无从解释。这样出乎意料的回答在当时更是使考生们大跌眼镜,其实,这正是“作者已死”理论的印证。或许出卷者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就拜托了作者中心化干扰下的被动阅读,而是积极主动地介入作品的再创造,而这个过程已经与作者失去了关联。所以,现下网络文学多用网名发表、连载,有一方面也是为了“隐去作者”给予读者更大的创造空间,同时避免读者在自由创作中与作者本意产生矛盾而引发的无谓的争论。

第三,从网络文学创作的大环境分析。在网络文学中使用网名的现象比在传统文学中要普遍得多,其实还和网络文学的创作环境有关。网络平台是一个虚拟公共大空间,不同于传统的媒介传播,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每位公民更容易行使发言权,网络空间的信息也以难以想象的速度传播。发表个人意见的自由性加上现今网民媒介涵养普遍不高,使得这个网络共享平台可谓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网络文学的创作者一方面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另一方面也是实现个人兴趣爱好追求,采用各具特色的网络笔名成为了他们普遍的选择。一些网络写手创作作品只是为了将网络创作当作一种纯粹的分享而并不希望透露自己的真实信息将自己置身于网络舆论的风口浪尖。另外,网络空间的自由性同时也给予了每一位网络创作者更改或同时使用多个网名发表文章的可能。因此,在网络文学中,单单根据网名,很难去寻找背后确定的作者,这就减少了作者对读者的干扰而促使读者在作者已经确定好的开局中自由积极地探索,而作者便在读者在以自身理解对作品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中不断隐藏到作品的背后。曾风靡日本的八作家蒙面合体“越前魔太郎”便是隐藏作者的一大探索实践。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