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村上春树的《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之后,他在里面提及自己创作长篇的过程,对笔者的写作观有非常大的影响。
故而笔者想要在此分享给大家,望与君共勉。
一、尊重自己创作的冲动,不要执于创作的结果。
“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己追求的是什么’,并一味执着下去的话,故事会难以避免地变得沉重。而且在许多情况下,故事越沉重,自由便躲得越远。脚下功夫若变得迟缓,文章也会失去势头。而失去势头的文章不可能吸引人,甚至连自己也打动不了。”
我们也许想要通过日更去证明坚持,我们也许想要通过阅读量来索取认同感,但我们不要一不小心就忘记,创作的初心,不过是为了表达和追溯自己的内心。
二、在长期创作的过程,坚持锻炼,让身体成为自己的友军。
村上春树读过一篇报道运动好处的论文之后,就彻底坚持了跑步这一日常活动。
而在他长期的坚持下,他也用自己的稳定的输出验证了这一点:将运动和知性作业相结合之后,的确会对作家的创作活动产生理想的影响。
这种坚强的意志,让他的创造力也变得更加牢靠和稳定起来。
这种坚持的心态,也让他平和地度过了创作时期无人关心和点评的孤独感。
他说,每日伏案阅读和写作,其实是很耗费心力的。
故而,若你想要天长日久地持续创作,你得向你的身体要这份让你能够坚持写下去的动力。
三、动笔之前:读书,总是多多益善的;观察,总是越仔细越好的。
“尤其是青年时期,应该尽可能地多读书。优秀的小说也罢,不怎么优秀的小说也罢,甚至是极烂的小说也罢,都(丝毫)不成问题,总之多多益善,要一本本地读下去。让身体穿过更多的故事,邂逅大量的好文章,偶尔也邂逅一些不太好的文章。这才是至关重要的作业。它将成为小说家必不可缺的基础体力。趁着眼睛健康,时间有余,先把这事儿踏踏实实地做好。实际练笔写文章大概也很重要,不过从先后顺序而言,我觉得再往后排一排也来得及。”
“其次要做的,我觉得应该是养成事无巨细,仔细观察眼前看到的事物和现象的习惯。身边来来去去的各色人物,周围起起落落的种种事情,不问三七二十一,认真仔细地加以观察,并且深思细想,反复考虑......把那些来龙去脉当作素材,让它们以原汁原味的形态,历历可见地留存在脑海里。”
若想写出好文章,那么先静下来读些好文章吧。
若想创作更广阔的世界,那么从学会观察开始吧。
四、村上创作长篇的“六步走”:
1.长期规律定量的写作。
例如他会每天要求自己写10页稿纸左右,因为这种坚持能让他提不起劲儿时也能鼓足精神写。在做一项长期的工作时,于他而言,规律性有极大的意义。
2.第一轮修改。
这一轮修改的要旨在于让这部长篇的逻辑通畅,能够被视作一个合情合理,前后连贯的整体。
3.第二轮修改。
而第二轮修改则更着眼于细节——意在使故事展开的更加畅达自然,松弛有度。
“如果把每一个部位的螺丝都拧得紧绷绷的,读者会喘不过气来。时不时在某些地方让文章松弛下来也很重要。”
4.给作品一段窖藏的时间。
给自己和作品一段“什么都不做”的时间,再开始彻底修改细微的部分。
因为这段空档期,之前发现不了的缺陷,才能被作者自己看见。
5.找寻一个“定点”,给予创作者重要的第三方意见。
村上春树的“定点”是他的妻子。
因为他的妻子最了解他,他也可以毫无顾忌地跟他妻子进行争论或沟通。
但他无论赞同与否,他都坚持“人家有所挑剔的地方,无论如何一定要修改。”,因为他觉得,既然会对那一部分有意见,那部分内容必定隐含着某些问题的。
6.继续修改,改到无法再改为止。
“写出一则短篇小说,再仔细重读原稿,删掉几个逗号,然后重读一遍,又把逗号放回原来的地方,这时我就知道,这则短篇小说终于大功告成了。”
修改的程度,以逗号的删添为例,存在着一个微妙的关键点。
这六个步骤里,耗时最长,最费心力的是修改环节。
这也是我们多少初写者最缺乏的环节。
我想记录村上春树说的这番话提醒自己:“不论什么文章,必然都有改进的余地。不管作者如何认为‘写得真好’‘完美无缺’,其中也有变得更好的余地。”
我没有天赋,那我愿意拿后天的努力,不浪费自己花在写作上的光阴。
五、作品的生命力强大与否,请交给时间来验证吧。
“流芳百世的是作品,而不是奖项。还记得两年前的芥川奖获奖作品的人,还记得三年前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人,世上只怕不会太多。你自己记不记得?假如一部作品果真优秀,经历了适当的时间磨炼之后,人们就会永远把它留存在记忆中。”
我想,当我们每写完一部作品,都有那种竭尽全力,以当时的自己已无法写得再好之感,这部作品起码是有拿去请时间检验的资格的。
我不了解村上春树,但他的写作观,非常值得我钦佩和学习。
如今的我还做不到如此稳定的创作模式,但我对我的每一位读者,都愿意交付同样的尊重。
感谢阅读,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