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师:
您好!这是我第一次给教育名家写信,您公事繁忙,甚至我连您的联系邮箱也没有,所以我想这封信应该会石沉大海,但是言为心声,这一刻我想写下我的感受……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是您的微信公众号的忠实粉丝,读着您的文章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正是基于此,我有幸读到了您的书——《做最好的家长——李镇西老师教养女儿手记》。读到这本书,真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我被其中的故事与观念深深地打动了。您是一位童心未泯的父亲,和您的女儿晴雁一起“躲猫猫”、打雪仗,当我看到这样的细节时我无比羡慕,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父亲的角色是内敛而严肃的,我多么希望也有一位您这样的父亲带着我放飞童年;你是一位温暖的父亲,晴雁在生活与学业中受挫时,您的大大的拥抱瞬间就抚慰了孩子受伤的心灵,好喜欢读您写给晴雁的成长日记,作为外人品读都甘之若饴,我相信晴雁每每捧起这本成长日记的时候,一定会感恩生命中如神父般父亲的守候,窦桂梅老师说,“生”是生命之根,“养”是生命之本,那么“爱”则是生命中最甜蜜的甘露,正是在爱的滋养下,晴雁的成长之路是快乐与和谐的;你是一位循循善诱的父亲,在晴雁的成长道路上,也遇到过上网、择班、逆反等问题,你没有听之任之,没有一言堂,您选择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譬如与孩子一起上网),您选择孩子更加能够接受的方式来处理问题,(譬如写信成了您与晴雁间进行情感沟通的独特方式),您与孩子一路成长的过程中,健全了她的身心,释放了她的天性,和谐了她的生命;您是一位平和的父亲,作为一位全国享有盛名的教育专家,在中国这样一个急功近利的社会,您一直说,晴雁是一个普通孩子,一个既非天才又非残疾的儿童,这是一种守望,顺其自然,给孩子宁静而自主的精神天地,不打扰、压迫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真真正正成为更好的自己;您是一位有远见的父亲,这本书发表于2015年前(看封页,2015年已是第三版),晴雁在小时候您就带着她诵读诗词、学书法,上初中后,又鼓励她看《近距离看美国》之类的书,希望孩子能理智地看待世界,更希望孩子能成为面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很多年前李老师就有了这种国际意识,而作为英语老师的我知道——2017年的英语新课标才刚刚提出,英语学科对于文化品格的目标——把孩子培养成为有国际眼光、中国情怀的中国人。您作为一名家长与语文教师,5年前甚至更早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确实为您的前瞻意识佩服不已;您是一位智慧的父亲,这本书呈现的就是一个大写的培养人的过程,不局限于分数,不病态追求优秀,您关注更多的是孩子的快乐。您说,快乐,源于善良:让人们因我的存在感到快乐;快乐源于知识,畅游在浩瀚知识的无边海洋;快乐源于童心,永远保持赤子般的纯净无暇;快乐源于超越,战胜自己并争做最好的自己。这样的教育智慧与人生哲理,怎不值得我们学习呢!
我是一位教育工作者,也是一位母亲,我始终秉承品德是孩子人生发展第一要义的准则,人之初性本善,从小我就带着他参加各种公益活动,6岁带着他去卖报纸,10岁带着他去福利院,带着福利院的孩子回家一起过节,12岁参加志愿者夏令营,这个暑假又将带着他去巴厘岛进行中文支教,我希望孩子在不断接触、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善良是他生命中最本质的颜色,与人交往中,真诚地帮助别人,能给他人带来快乐。好习惯影响孩子一生,从小我就带着去图书馆,一呆就是大半天,家里买了一大堆书,从小我家孩子是在书堆中长大的,从幼时的拿书把玩到真正地被其中的文字吸引,书已真正成为了他的精神食粮渗入了他的血液中,我也坚信博览群书的习惯会伴随其终身。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上传中,请稍候...
图片发自简书App
然而,随着年龄的成长,上中学逐渐进入青春期的他,变得更加马虎、暴躁、自以为是了起来。从小大大咧咧的他,遇到错题不是忘记更正就是听之任之,我每日好心提醒,结果他居然消极抵抗——当面一套,背面一套,语文错别字一大堆,拿手的科目得不到高分,中不溜的科目纵容费力刷题也挺不进高分列;打电话询问班主任情况,说其上课习惯不佳,开小差、做自己的事情常有发生;更难办的是,当为母劝阻时,他大有一番说辞,说到激动处,声调比为娘的还要高……唉,如今孩子的成长真成了我第一大愁事,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看着其他孩子在积极备考,我家儿子貌似认真,实则有些心猿意马,看着班级群里各科成绩单,他的成绩逐渐下滑 ,我恨铁不成钢,面对青春期很不受控的孩子却手足无措。我再次翻起了李老师的书,其中窦桂梅老师说,我爱你,你是我的孩子。我爱的,就是你本来的样子。我反复咀嚼这句话,孩子本来的样子该是什么样?我不期待你成为别人家的孩子,但是我希望你能超越自己;我不期待你成为名人或科学家,但365行,行行出状元,我希望你有你的兴趣,并干一行爱一行,正如您书中说,如果你不能成为山顶的一株松,就做一丛小树生长在山谷中,但须是溪边最好的一丛小树;我不期待各种优秀的品质都集于孩子一身,但是自制力、自控力的培养是作为社会人该具备的素质。作为母亲,我当下最大的困惑是,如何调动孩子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控力,能张弛有度地自主开展学习活动呢?
我知道,很可能这是一封寄不出去的信,但常天真地想,万一李老师收到了呢?万一生活中的小确幸就这样如约而至了呢?
呵呵,遥祝身体健康,教育之树常青!
一位普通读者:朱婷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上传中,请稍候...
图片发自简书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