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蜜Y来访,愤愤地向我抱怨,回家参加表哥婚礼,本来很开心,却让她很受伤。她的准表嫂,有意撮合她与一位金融男,这位金融男海龟博士,人也还可以,可是太咋咋呼呼,不是她喜欢的那种,碍于情面,闺蜜委婉的拒绝了。本来相亲就是你情我愿,这也无可厚非,可是,这件事情被Y的姑姑知道了,就批评Y说:“已经老大不小了,凑合一下就得了,还一直活在童话里啊!这都多大了,一过年就26了。”
Y说听了亲人的话很委屈,她觉得在姑姑姑父眼里,这么多年以来自己一直是很清高的那种,谁也看不上,其实呢?她要求不高,她对于另一半,希望他幽默风趣一点,颜值高一点,其他经济方面的她并不在意。她向我抱怨,有的人认为,结婚必须有车有房,她认为可有可无,她最在乎的是颜值和性格,这有错吗?
我在准备一场重要的考试,很多计算题,我从小到大是一个数学渣渣,因此,我就在鞋柜上方贴了两张A4纸,上面写了一些速算技巧,提醒自己每天回家上班的时候可以想想这些方法。周六,女友来拜访,进门的时候看到了我贴的那两张纸,就打趣的说:“我说行啊,以后等大大有宝宝了,就可以自己辅导了。。。。。。”我忙解释说:“我数学那么渣,你还不知道?这些都是提醒我自己别忘了巴拉巴拉”这时男友刘先生默默的回了一句,贴是贴了,也没有见她看过几次啊。。。。。。我看了刘先生一眼,没有说话。
其实,当时我想告诉他,我腰不好,在家学习累的时候,就会站起来活动活动,我习惯在活动的时候,看看自己写的那些公式。我没有说,因为我觉得,可能我的努力,只有有好结果,才会被认可吧。但是,我真的想说,只有你看到的时候,你才会相信我努力了,看不到的时候那些“事实”就不存在吗?
闺蜜Z小姐聊天的时候说,感觉自己很失败,没有办法改变妈妈对她工作的偏见。她在青岛的一个传媒公司上班,跳槽之前在一个国企,可是她不希望这样的朝九晚五,没有挑战性的工作,在挣扎一年以后,她放弃了编制,去了一个传媒公司,很忙很辛苦,每天回家累的都不想吃饭,不想睡觉,但是她很开心,每次做完一个项目都会有一种成就感,会遇到很多有意思的人,而且她现在的工资比之前高了很多倍,她告诉我跳槽还不到一年,她现在就已经是部门最年轻的经理了,因为她的业绩是部门最好的。但是,她现在特别害怕接到妈妈的电话,因为每次一接电话,她的妈妈就说:“你看看你这么累,一个女孩子干嘛那么拼,你放弃的那个国企工作,那么多人都想去呢,太可惜,要不然你回来县城,我们再找一个稳定的工作吧。。。。”Z小姐就默默的不做声,然后对话就这么结束了。
Z小姐的家在一个县城,她的母亲是一位公务员,她认为女孩子就不要那么拼了,找个稳定的工作,嫁个人就挺好的。在Z小姐母亲眼里,Z的工作就是一个没有前途,没有未来,不稳定,瞎折腾。Z说自己很累,不是因为工作,而是因为来自家人的否定,而且是自己母亲的不认可,她每次打电话特别希望自己的取得的成绩被认可,想让母亲知道自己过得很好,可是话到嘴边,又被噎回去了。
我们每人都像一个坐标系,都有自己的价值评价体系,我们在自己的小天地里,默默的拿着标杆去衡量我们每天见到的,听到的,遇到的。如果与我们的评价体系相符合,那么我们就觉得可以理解,如果不符合,有包容心的人,会说好像这样做也有道理。可是还有很多人,他们就开始指手画脚,指指点点。。。。。。遇到这种事情,很多时候,我们可以一笑而过,因为对于很多人来说,不在乎不相关人的感受。可是如果这些指指点点的人是你的家人,是你的至亲,是你在乎的朋友,那就很难一笑而过了。因为,在这种亲密关系里,我们渴望接受,渴望理解,渴望获得认可,这是很正常的。
我们做一件事,大部分在心里已经分析过利弊了,有自己的理由和陪伴,我们倾诉的时候,是希望得到支持,而不是否定。可是很多时候,得到的反馈确实让人崩溃。我在很多时候,做一个决定时,不希望告诉别人,因为我是内向型人格的时候,我做好计划,慢慢的去实现。还有一个原因,我身边的很多好朋友都很优秀,我觉得自己有时候会自卑。我知道我花很长时间才能完成的事情,对我有的朋友来说确实很轻松。所以,在没有达到目标之前,我不更不愿意喜欢大张旗鼓。
当然,我身边也有很多朋友,自己想做成一件事,希望朋友们来督促,于是在各种社交平台上宣布自己的计划啊,目标啊,找一些志同道合的人,相互竞争,这在心理学上有种竞争性人格的说法,这也没有什么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事方式,无所谓对错。
我记得在大学的一个暑假,我想学乐器,就去咨询了乐器班,我在对比了小县城的四家乐器班的老师,价格,上课方式后,就选定了一家学葫芦丝。交钱那天,我妈妈非要跟我一起去,去了之后,她就一直问如果我学不会怎么办,说家里没有人有这种天赋,要是学不会老师会耐心的教吗,孩子不是很聪明啊,反应也不快。。。。。。
听了妈妈的担心,我觉得我应该立即回家,因为我学不会,就不要浪费钱了。那时那刻,我在旁边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我尴尬的看着老师,老师却一脸惊讶的看着我的妈妈。也就在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我的妈妈一直觉得我很笨,我其实没有那么优秀,以前说我聪明的时候 可能是骗我的,我其实在她心里,没有那么优秀。这种否定,让我觉得我自己确实是一个迟钝的小孩。
我知道,我一直是那种通过努力才能成功的孩子,不聪明,可是,我们知道学习乐器和学习是一样的,熟能生巧。当时的慢慢吞吞的我,却没有办法立刻反驳妈妈,我只能很尴尬的站在那里,老师耐心的向她解释了很多,打消了她的疑虑。结局是我虽然报了乐器班,但是心里却很别扭。后来那个暑假,学习的欲望没有那么强,但是还是得到老师的肯定,因为我利用妈妈上班的时间,每天在家练习。这件事情,就这样随着开学,淡忘了。
我在大学读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时,突然看到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每一个原生家庭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只不过我们的家长可能没有意识到是问题,而那时我们也弱小的时候,没有办法去解决,比如有的女孩父亲脾气暴躁,有家暴倾向,可能她长大之后交男友也会有种改造男生的倾向,因为小时候的“她”没有办法解决父母的矛盾,长大后,她有种倾向,希望改造她遇到的男生,导致自己感情挫折等。还有的家庭对孩子“放纵型溺爱”,把自己孩子变成了他人的地狱,也变成了家人的地狱。
当我意识到这个问题时,我也开始反思,我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每当我要做一件事情,我的母亲知道以后,就会泼冷水,她总是觉得,我要做的事情很难,她不是很支持,她觉得我应该用稳妥的办法解决,她站在自己的角度积极的提出办法,却不知道,身在大城市的我,没有可能在举目无亲的情况下,依靠她。我没有能力说服她,因为我真的也是不知道结果怎么样,我就默默的不回答。但是每次交流之后,我需要用很多时间去调整自己,鼓励自己,给自己信心,我会把担忧写下了,发泄自己的感情,把自己对结果的恐惧化成计划。
我知道,妈妈的担心是很正常的,她是在用自己的经验告诉我,帮我分析。可是很多时候,家长所经历,对于当事人的我,也许是不适合的,他们站在他们的角度上去为我们考虑,并不是完美的。我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自己对事情的判断去解决问题。从那以后,我就学会了,做一件事,一旦决定,就义无返顾,哪怕头破血流,是我自己的选择,我的决定,跟别人没有关系,我也不能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我现在遇到事情也会和妈妈争执,但是我已经学会了“说一套,做一套”。我知道,“自作自受”有时候感觉也没有那么差。
我也在慢慢学会与这个世界打交道,我希望用自己柔软的身体,去慢慢接触这个冰冷的世界,感受温度。我也愿我的朋友们,不要在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