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工作专班群、攻坚团队群、民生服务群等线上平台成为基层治理的“新标配”。这些“群”本应是干部与群众紧密相连的纽带,但现实中却异化为“指尖上的负担”:干部困于群内通知、打卡、截图,群众的需求在层层转发中失真,原本为民服务的工具,反而成为形式主义的“新变种”。要让“群”回归服务群众的初心,需从理念、行动、机制三重维度破局,让数字工具真正成为民生服务的“加速器”。
破“路径依赖”,重拾“田间地头”的温度。 部分干部将“群”视为逃避基层的“安全区”,认为发几条通知、拍几张照片便是“履职尽责”。某地乡村振兴群中,干部每日打卡上传工作照,却无人知晓田间作物是否缺水、村民是否缺医。这种“作秀式服务”不仅消耗行政资源,更透支群众信任。基层治理的核心在于“人”,技术工具只能辅助,无法替代。干部需破除对“指尖办公”的依赖,定期深入社区走访,在唠家常中捕捉群众真实需求,在解决问题中积累治理智慧。唯有双脚沾满泥土,服务才能带着温度。
建“双向桥梁”,激活群众的参与感。 真正的服务群不应是干部的“一言堂”,而应是干群共建的“议事厅”。某社区创新“民生议事群”,邀请居民代表、商户、志愿者共同参与,通过线上提议、线下协商,解决了老旧小区改造、垃圾分类等难题。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群内讨论从“任务通知”转向“需求解决”。此外,建立“问题反馈-处理-公示”闭环机制,让群众看到诉求被重视、被落实,才能避免“群内热闹、群外冷清”的尴尬。群众的获得感,才是衡量“群”价值的标尺。
立“制度藩篱”,约束形式主义的蔓延。 技术工具的异化,往往源于制度约束的缺位。首先,需精简“群”的数量,合并重复群组,明确各群功能定位,避免干部陷入“群海战术”。某乡镇推行“一村一群”制度,整合原有12个群组,设立综合服务群,由专人负责管理,效率提升的同时减少了基层负担。其次,建立考核“指挥棒”,将线下服务实效纳入评价体系,如群众满意度、问题解决率等指标,而非仅以群内活跃度论英雄。最后,完善监督机制,对“僵尸群”“作秀群”定期清理,对滥用群组的行为严肃问责,让制度成为遏制形式主义的“防火墙”。
融“虚实结合”,释放数字治理效能。 治理现代化不等于“线上化”,而是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基层干部需成为“双面手”:线上通过群组快速响应共性需求、协调资源;线下针对复杂问题精准入户、解决个案。例如,某街道在处理邻里纠纷时,先通过群组收集双方诉求,再组织调解员实地走访,最终达成和解。这种“线上触达+线下深耕”的模式,既发挥了数字工具的高效,又保留了传统治理的温度,实现了治理效能的倍增。
“群”是工具,不是目的;服务是本质,不是表演。让“群”服务“群”,关键在于干部能否坚守为民初心,在数字浪潮中保持清醒认知。唯有将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用制度约束形式主义,以实干回应群众期待,才能让各类工作群真正成为民服务的“连心桥”,而非困住干部与民心的“无形枷锁”。当指尖的便捷转化为脚下的行动,当虚拟的群组映照现实的温度,基层治理方能真正扎根泥土,收获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