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奥斯卡颁奖典礼前一个晚上,我看了《绿皮书》,我并不知道它会获得最佳电影奖,最佳男配角奖,甚至我不知道它是提名作品。
电影讲的是黑白两个世界的故事,但它却叫《绿皮书》。百度一下,才知道“绿皮书”是一种重要的政府咨文,是政府作了某项重要的民意调查后形成的文字档案。
绿是一个很奇怪的词语。
纯粹地从美术角度谈论绿色,它是一种冷色。而在文艺的范畴里,它又是一种充满希望与阳光的暖色。某些心理学的层面,它却又是阴暗的忧郁的代言色。
绿是复杂的,一如人的情绪。
《绿皮书》是以形式的颠覆来讨论人的本末的。它是一本隐喻的书,也是一本劝喻的书。它唤起我对一个词语的认识,这个词语叫“阶级”,虽然它现在穿了一幅马甲,叫“阶层”。《绿皮书》是用“阶层”来表现“阶级”,再淡化为“阶层”的一出电影。
阶级是锐利的,是战场,是血淋淋的对立。阶层是柔和的,是时代,是暖烘烘的融合。但不论如何,这种分野是毫不客气地存在。
冷暖的绿,其实每个人都懂,个人,不就是一个平行空间么,只是在不同的阶层里,我们可能更阶级化了而已。在这老剧本走来的一路,和每一个自以为新鲜的人生,我们该如何定义自己的拐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