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媳妇南方的胃

写下这个题目,文友大概已猜到文中的主题了,对,笔者今天中午做了顿陕西的炒饼,也叫糊卜,原材料是羊肉汤、香菜、蒜片、大葱粒、辣椒面,当然,少不了主材料面饼。

头天晚上,吃的是清炖羊肉,新疆库尔勒的塔河小山羊。为了今天的午餐,在羊肉汤炖了两个半小时以后舀出了一大碗羊肉汤准备着。

两杯面粉,温水加点盐,揉光后醒十分钟以后再揉光滑,放盆里盖好继续醒着。把楼上自己种的香菜连根挖出来,洗净备用。



买了1元钱的菠菜,洗净晾干切碎,将蒜片、大葱粒、香菜根切好,可以烙饼了。将面分成4小块,揉圆擀开,每两张面皮为一张饼,烙的时候将两张面皮的四周捏合在一起,不粘锅里不放油,小火烙,烙至两面稍有金黄色就可以出锅了。

将饼晾冷后切成条,像切面条一样,切好后放碗里备用。支上铁锅,放入平常肥羊肉熬制的羊油,油温烧至八成热后放入辣椒面、蒜片、大葱粒和香菜根,炒出香味后倒入切好的面饼条,继续翻炒,在炒的过程中加点生抽提味。


锅中水气炒干后沿锅的四周浇入已经烧开的羊肉汤,此时锅中香气四溢,羊肉汤和面饼经过高温激发出各自的香味,闻出来已经很诱人了,某人忍不住说“好香啊!”

边翻炒边煮,加入适量盐,放入切好的菠菜和香菜叶,20秒后锅中的汤已被面饼吸收完,关火起锅。


因为先生祖籍是陕西,六岁以后才到的四川,所以还是北方的胃,想着他好这一口,今日特地多做了些。边吃也说“美的太”,知道锅里还有,盛了第二碗,饭后来一杯热热的清茶,这顿饭吃得方算完美,某人说“今晚不用做饭了,中午这顿管两顿!”

静下心来,回忆起刚结婚时两人因为饮食习惯的原因,常常在做饭时各执己见。包饺子时,笔者喜欢皮薄的,南方的文友们应该都知道,常吃的馄饨皮薄得煮熟以后是可以看见馅的颜色的。

北方生长的先生偏喜欢皮厚的饺子,说吃起来有嚼劲,还抬杠说“喜欢皮薄的不如不包皮,直接吃馅”;南方生长的笔者也会回一句“那你不如直接吃皮,不用包馅”。

常常各抒己见到饺子包完,每每想起,又好气又好笑,既然都无法说服对与,包两种饺子不就完了吗?

自小生长在南方,早餐喜欢粥,粥多是大米煮的,素有“鱼米之乡”的大米煮出来的粥清香中带着丝丝甜味,米油浮在碗的上边,别提多馋人了。

先生偏偏爱吃小米粥,要求是能照出人影的粥,最好是看不见小米的。弄得每次盛粥,总是先把上面的米汤倒出来给他,米多的部分留给自己。

磨合了近三十年,彼此的生活习惯都已摸透。笔者跟着婆婆学会了北方的臊子面、油泼面、泼菜面和炒糊卜,先生在外吃饭时总不忘给无菜不欢的笔者点一份炒青菜、一份汤。

公公婆婆也爱上了笔者家乡的酸粥。如两人的相遇,相隔几千里的两个人遇见碰出了爱的火花,两边有着天壤之别的饮食文化也在相互交融。

南方的菜肴清淡甜咸,鱼虾、排骨、红烧肉在席上首当其冲,主食以米饭为主;北方的主食以馒头、饼、面条为主,油辣子、盐、火腿肠和一盆土豆丝便是待客的佳肴。

交通的便利和人的迁徒,使南北方的饮食习惯得到了综合。在新疆的汉族人,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皆兄弟,饮食也不例外。

人们早晨一般是粥、馒头、包子、油条、豆浆,中午是拌面或抓饭,晚上忙碌了一天的家人们聚在一起,方有时间荤素搭配着,炒菜、米饭和汤齐上桌。

远方的朋友来了,可能会带着你去知名的湘菜馆,也有可能是响当当的川菜管,但最具新疆特色的羊肉串、馕坑肉、拌面、抓饭一定是要品尝的,如果时间充足,汤饭、凉皮、丸子汤也会让你有不一样的味蕾体验。


在川内,喜欢麻辣鲜香的火锅,怀念新疆的凉皮、烤肉、馕坑肉,更留恋童年时只有过年时才能吃上的妈妈烧的红烧肉,那用荠菜馅包的馄饨,也只能在梦里细细品味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明天是小寒,也是“一九二九不出手”的二九的第7天。俗话说:“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可见,小寒节气的特点...
    趴窗看雨的小龟阅读 1,196评论 0 1
  • 刚刚,老公突然微信上问了我一个问题“你知道秋补怎么补吗” 这一下就激起了我这个吃货的兴趣,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羊肉汤...
    平底鞋的猫阅读 4,177评论 0 2
  • 冬日漫长,好在有温暖的食物相陪伴... 中国地大物博,羊群众多,造就了源远流长的羊文化。 古人很早就把很多美好的事...
    鬼小胆阅读 5,333评论 0 0
  • 对于在南方地区读书的我来说,每次想家时,除了家人的面孔之外,最让我想念的就是家乡的美食和雪景了。 一.饺子 ...
    e向阅读 3,297评论 1 2
  • 文/七青鱼 -1- 我是南方人,更准确一些,是西南方的人。而儿子,生在北方,长在北方,说出的话都是北方的腔调。 在...
    枉凝阅读 4,571评论 7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