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老师的三天“道法自然”课,是一堂值得我回味一生的课题。学长们的家书分享一次次将我拉回课堂的情景,今天,我也说说印象中的郭老师。
整个授课过程,老师的语调始终平稳如一,没有抑扬顿挫,没有激情四射。除了带领我们齐声诵读,他甚至没有任何刻意的互动。在台下,我们仿佛隐去了“存在感”,得以全然沉浸:可以专注聆听,可以安然入睡,可以点头会意,也可以摇头存疑。一切都被允许,却又仿佛蕴含着某种无形的“不允许”。三天的课程,就这样在一种奇特的静谧与秩序中流淌而过。
整整三天,老师未曾有过一次评判或感谢。诸如“你错了”、“这个问题很好”、“感谢大家的配合”……这类言语从未出现。他似乎从未直接指出我们的问题,然而我们内心却自发涌现了无数深刻的“明觉精察”。他未曾给予我们惯常寻求的“情绪价值”,但奇妙的是,整个场域却充盈着一种无形的滋养,让我们彼此如同被爱连接的兄弟姐妹。
提问环节尤为触动人心。有的学长语无伦次,难以抓住重点;有的问题显得浅显直白。我在台下时而心急,恨不能替她表达;时而冲动,想代老师回应。然而,郭老师始终不急不躁,不催促,不打断。他的面容沉静如水,察觉不到一丝波澜,只是专注地聆听,再以细致入微的心意回应。那一刻,他内心如如不动,外在岿然如山。
三天课程落幕,烙印在我心中的郭老师,宛如一部行走的《道德经》。他真正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而达无不为之功。他静默如深潭,却是指引方向的灯塔;他无言如古树,已然是立身处世的标杆。这三天体悟,足以让人回味一生,学习一生,践行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