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女儿今年上初三。我一个星期会争取找一两次吃饭的机会和她聊天,谈谈学习、成绩之外的话题。前不久,和她聊起常青藤学校和国内985学校,我们聊了很长时间,谈怎么去看待未来发展。我非常希望我们之间能够有更多的交流,但坦率地说,机会有限。很多的孩子们对我们态度不好,是因为学业的压力让他们一直处于一种负面情绪中。寒假的时候,她的作业很多,几乎失去了玩的时间,情绪很焦虑,作为母亲,我能做的是帮她完成一点点作业。
在今天的家庭里,亲子之间关系紧张的情况屡见不鲜。在国家高速发展、社会剧烈变化的背景之下,我们和我们的孩子是两代人,但我们之间的代沟不只是两代人。作为父母,我们相信自己的生活经验,希望用它来指导和评判孩子,但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理解孩子当下的处境和状况。
在和妈妈在一起交流时,经常能听到 :“我对孩子没什么要求,不是说非清北不考,他考多少分我都能接受,但我的孩子简直就没有底线了,我真的受不了。”那孩子到底怎样没底线?原来是“一学期有100 多次作业没交”。然而,在我们这辈家长的经验里,我们拥有的一切是当初一道题一道题做出来的,不做作业自然是难以理解的。
成长的差异对应着价值观的差异。这种差异之大,大到我们的孩子认为我们不愿意,也不可能理解他们。他们索性“躺平”,拒绝和我们所话。对孩子而言,这种感受非常痛苦。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孩子在学习中获得价值感的主要来源,也正是这五个方面的需求。
场景1,有一件特别小的事,但影响特别大
我有一个来访者,从表面上看,他跟父母的关系非常和谐,但已经开始尝试自杀。我在咨询中发现他特别理性,没有什么情绪的反应。深入交流以后,他说他觉得任何挣扎都是没有意义的,他的感受是父母控制自己的一切。其实事实不完全如此。让他产生如此感受的事情里,有一件特别小,但影响特别大。父母进他的房间不敲门,他觉得自己从来没有被尊重过。我建议他和父亲讲讲这件事,他说没用的。我说服他尝试了一次父母的反应果然是:我说你父母为什么不可以?后来我在咨询室里和他的父母谈,他们为什么意识不到问题所在?因为自我意识、独立意识、隐私权这些东西很大程度上是在西方价值观的影响下逐步产生的。我们的上一代人没有这些观念,我们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否定孩子的价值观,实际上是对他的自我攻击。
场景2,什么是幸福?
父母是“60后”,从农村一步步走出来,大学毕业成了社会精英。父母说:“其实啊,人生吃饱穿暖就是就已经很幸福了。“00后”的女儿听完情绪就崩溃了。她说,怪不得你们一天到晚说我不知足,原来你们对幸福的要求这么低。这个女儿说:幸福是我能跟我的父母平等、相互尊重地对话,但实际上他们决定我的一切,我对自己的生活没有任何决定权,他们根本就不会尊重我的意见。
场景3,你考成什么样子,我们都接受。
事实上,在父母事业有成的家庭,很多孩子对自己是有比较高的期待和要求的,他们从这句话里感受到的东西,可能是父母对他的一种否定:“我们觉得你不行,因为我很爱你,所以才接受你的一切。”度的把握,正视教育的难度。对于父母而言,我们能做的是尽力舒缓孩子的压力和父母负面情绪,给他们支持。
思考:真正的财富的价值是什么?
今天很多在教育内卷中不可自拔的家庭,其实都有不错的经济条件。当我们要求孩子通过教育去实现更多金钱上的追求时,需要首先回答一个问题,财富的价值是什么?多年前,我认识一个瑞士的朋友,他正在读博士,研究一种已经失传的语言。在瑞士,只有他和他的导师在做这样的研究,领域如此狭窄,他不可能凭这个文凭去找工作,甚至大学等研究机构也没有相关的职位提供给他。我当时觉得匪夷所思,问他既然找不到工作。为什么还要学习?他回答说,因为我喜欢。我后来意识到他生活在一个非常富裕的国度,这件事让我对财财富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想,财富的价值就是保障自由选择的权利。作为父母,我们积累了比上一代更多的财富,我们是否有勇气,给孩子更多的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做自己爱做的事情而非我们所认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