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里,经常会遇到尴尬的事情,例如,一群人在一起,同样的一句话,因为是两个人讲的,结果往往是位高权重的人。讲的话被人附和,而同样的话经另一个人的口中说出,要么没人听,要么被人嗤笑。
会不会有种狗眼看人低的感觉。
继而可能会有各种不服服?
明明说的对的,为什么不相信?
为什么别人讲的你就信?
不被理解,不被合理评化,对任何人来讲,都会带来很大的烦恼和痛苦。
心理情绪的波动,肯定会干扰理智,进而影响表现
在遇家人相处的过程中,也是矛盾的来源
想过没?每句话都要看场合的。
例如,快点睡觉,是父母对孩子不听话时的说法,好好干,正常是上级或长辈对下级或小辈人讲的。
而从小的教育告诉我们,要学会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
而对于会讲话的人,通常会这样评价,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其实就是解释上面的那句话。
让人困惑的是,怎样才能做到呢?换句话说,如何知道哪些话能说,哪些话不能说,哪些地方能说。哪些场合不能说?
是不是很难?
可发现没有,在生活里有这样的人,背后会说他不会讲话,可是面对面的时候,甚至于不见面的时候,依旧在按照他说的话做,或许同样的建议,早就有人告诉你,然而你不信?不对吗?
同样的话,因为不一样的人讲出来,结果竟然不一样,仅仅是因为我们暂时还不是那个能说上话的人。
一种被动的方法,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能说的话,该说的话,说出别人能听的话。
一种主动的方法,通过努力,通过积累,成为能说更多话的人。
没有人一开始就拥有一切,生活中绝大多数的东西,都要靠努力争取才能获得。
我们会为了证明自己不说谎,而标榜自己有一说一,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而人往往会选择对自己有鼓励的话,去断章取义的流传名言,并不是所有的话适合所有的场合。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百人誉之不加密,百人毁之不加疏。”
这才是苏洵的完整讲法。
分享知识的时候,“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是正确的;而在日常交流中,这个原则的适用性非常差。
“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语出《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才是处理很多事情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