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子》中有这么一句“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这话来自于小王子对仪式感的询问,而询问起源于狐狸的这样一段话:“你每天最好在相同的时间来。比如,你下午四点钟来那么从三点钟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四点钟的时候,我就会坐立不安,我就会发现幸福的代价。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准备好我的心情...应当,有一定的仪式感。
所以我想,仪式感有着刻意的举动、它让人期待、甚至让这一时刻显得崇高。
单是刻意的举动,就让人们觉得不自在,不自在的东西怎么会让人期待的起来,而崇高让人觉得小题大做。
对于一个普通家庭长大的,普通的已婚人士,自然而然的认为仪式感就是装呗!另一半已经骗到手了,生米都煮成熟饭了,繁殖的任务完成了,你让我再花心思去装,算了吧,人家明天还要上班呢。
而另一方面,人们直觉的认为仪式感这玩意儿,小资,矫情,没必要。那是万恶的资本主义玩儿的玩意儿。
我也不知道这词谁杜撰的,网站上给的答案五花八门,包括认为是消费主义的宣传工具。一帮完成了大学高等教育的人的答案,都不如一个狐狸说的具体而优雅。
仔细想想吧,仪式感这东西,我们可是从小接触到大的,五月节八月节谁还没吃点平常吃不到的呀!就算每天都给你这小屁孩钞票,也只有过年给才叫压岁钱。老人们可是勒紧腰带也要让节日那天有别于其他日子,好让生活继续有盼头。怎么就小资了呢?怎么就矫情了呢?
生活困顿,物质匮乏的时代,他们尚且花心思让我们的日子有盼头,有乐子,有那么几天高于一切事情的节日。结果物资充盈的时代,我们反倒给整不会了。
生日、婚礼、传统节日,这些日子总要有个人去花心思,让它区别于其他日子。你会发现一个家庭里,往往是母亲在围着灶台的同时,有条不紊的筹划着区别。
我当初没恐婚,也是因为,我们家的大人们正常的过着日子,并理所应当的让每个节日都成为节日的样子。
他们从不说这一天没什么不同,也不前卫的觉得传统节日可以有他们自己的过法。我印象里,再穷的年月,年三十的炕上都有糖块,初一都有饺子,小孩都有压岁钱、端午都有粽子、中秋都有月饼,甚至插科打诨的二月二龙抬头,家里都要摊煎饼,给孩子剃头发。
我自己长大后,组成了自己的家庭,并且因为工作忙,在很多节日中都是缺席的。而我的妻子虽然不至于对节日有前卫的看法,但她似乎并不认为认真的过节是有多大必要的,也不知道那些老规矩还有个显格调的说法叫仪式感。
但其实我奶奶和我妈也不知道啥叫仪式感,但她们却营造的不失不过。
而我媳妇,就...怎么说呢,你说什么节日该怎么过她不反对,但你跟她讲明白仪式感,她觉得矫情而且麻烦。
虽说节日爱过不过也不影响过日子,但这却是我希望传承给孩子的东西——生活中的仪式感。
我希望她们将来不管年景如何,一年中都有那么几天,让她们期待着,使她们快乐,能打起精神认真的过,并让之后的日子有盼头。
没有谁有义务要给另一个人营造仪式感,这纯粹是自愿的。
可是没有谁是在对仪式感嗤之以鼻的同时,不暗戳戳的期待自己的某个时刻被赋予仪式感。
所以你尽管去营造,只要你觉得对方是值得花费心思的。
于是,我一个糙老爷们儿扛起了为家里营造仪式感的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