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深度社交》读书笔记
干货分享:
要想系统的学一下如何表达,可以重点看一下这本书的第三章——“掌握沟通技巧,挖掘社交深度”。本书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开门见山的提出了一个关于“成功”的故事,这则故事简单来说就是一个阿拉伯富豪在离开人世之际,两个儿子分别继承了富豪的家产与人脉后的结局,无需多言,故事像很多成功学一样给了继承人脉的那个儿子一个良好的结局……有趣的是,作者质疑了这个故事,他说“没有(深度社交)这个环节,账本上的名字毫无意义”。真是又真实,又细思极恐的一个反驳。
我们多少人都把通讯录上的联系方式、微信好友、甚至是一面之交的人称之为自己的人脉,并振振有词的宣称如果自己如何如何,打个电话给谁谁谁便能怎样怎样,诸如此类。殊不知这样的人脉,即没有进行过深度社交的人脉,根本就称不上人脉,甚至可以概括为自身的一厢情愿。“您所拨打的电话是空号”或“您不是对方的好友”等等场景,往往在出乎意料之时,却又是意料之中的事。借用作者的一句话来说“很多人将社交停留在‘认识更多的人’‘拓展更大的社交圈’的层面,却忽略了一点:好的社交更应该进行纵深挖掘”。意识到了这一点,索性就瞥了一下目录,迅速翻到了第三章,我想早些知道如何“纵深挖掘”,特别是“沟通技巧”的介绍,我更是好奇万分。摘录了七个方面来改善自身的“沟通技巧”。
1【投入更多感情,才能打动人心】“每一个人都是情感的混合体,每一个人都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情感本身就是最好的社交催化剂,相比较单纯的利益,或者只是简单的角色关系,情感在社交中起到的作用更为独特。”由于不同的表达方式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功效,于是给对方一定的“选择权”,对方往往会比较舒服,而且也能感受到请求者谦虚礼貌的态度。尽管人们都认为男人是社交的主力军,但实际上女人在社交中据欧一些天然的优势,其中一项就是情感细腻,相比于男性,女性在社交中的情感更加丰富,这也使得她们具备出色的沟通技巧。因此,喜欢参加社交活动的人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情感表达,一定要注意提升情感释放的方式和技巧,尽量让自己变成一个感情丰富、人情味十足得人,这样才能在交流中吸引他人的关注,并且慢慢感染和打动他人。
2【引导对方说话,将话题更加深入下去】人们可以采用一些实用的技巧来引导对方说话,并将对方引入到一个愿意主动分享、愿意积极互动的谈话模式中来。最常见的两种模式就是:第一,谈论对方喜欢的内容;第二,以采访的形式进行交流。A谈论对方感兴趣的内容,一般情况下,人们都喜欢谈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因此这就会成为社交的一个重要突破口。B多提问题,以“采访”的方式进行交谈,想要更深的了解相关的信息,那么就要懂得主动提问,这是深度挖掘谈话内容的关键点。心理学家认为提问比成熟更容易让人产生兴趣,提问具有延伸话题和激发思考的功能。
3【掌握拓展话题的技巧】要想深入话题,A首先尝试不同的角度分析话题。B善于将话题进行拓展。通常话题会停留在“是什么”或者“做什么”上,……如果要想将谈话深入下去,可以对话题进行拓展,拓展模式为“为什么做”、“什么时候开始做”、“怎样做”、“和谁一起做”、“在哪里做”、“做到何种程度”、“目前怎么样”等。C联想法,简单来说就是谈到某件事就可以联想到另外一件与之相关的事情上。
4【社交风格要结合他人的生活经验】很多时候,人们之所以难以与他人深入沟通,或者觉得自己与他人没什么可谈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语言描述的风格不同。这里涉及到一个重要的概念:经验,经验是一个人应付外在环境和外在事物的重要参考指标。……当人们试图让他接受一个新的思想或者想法,并确保对方有所行动时,应该注意利用对方的经验去解释其中的某项原理和内涵。……而这些经验往往会转化成各自习惯的表达方式和语言模式。
5【帮助他人了解自己】帮助他人进行自我了解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社交行为,也是一种有效拉近社交关系的方法,可以适当给别人提一些建议。略。
6【幽默是最高效的社交模式】在社交活动中,难度最大的不是如何开口说话,不是如何吸引对方,而是如何打破对方的防备之心。美国语言学家赫伯·特鲁曾经这样评价幽默的作用“幽默是一切奋发向上者身上必不可少的力量。”很显然,幽默的特质可以有效化解他人的心理防备,并确保双方处于一种放松的、愉悦的状态,而这种状态无疑有助于社交的不断深入。
7【化繁为简,简单本身就是一种说服力】麦肯锡咨询的30S电梯法则。
在日常社交活动中,社交往往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共情社交”,一种是“价值社交”。共情社交是指为了获得情感链接、情感体验、有共同兴趣等而产生的社交行为。这种社交行为并不涉及物质利益的交换,它的出现建立在共同的情感体验之上。但是随着个人的不断成长,随着心智的成熟,随着人们不断体验到社会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共情社交就会不断减少,这个时候,人们会变得越来越现实,会越来越注重对效益的把握,他们希望自己的付出有所回报,希望寻找更大收益的机会,价值交换成为社交活动的主流,价值社交开始占据社交活动的主流。(可见,价值社交的双方并无对错,只有彼此价值是否与需求匹配)
这是我看到的为数不多客观区分共情社交和价值社交二者不同成因、不同侧重的总结,鞭辟入里。
《深度社交》的后记中有一段关于社交渗透理论的有趣表达——“奥尔特曼和泰勒曾经提出了社交渗透楔(xie)形,他们认为随着关系的发展,人们之间的社交关系从表层,亲密层到非常亲密层,楔形先变宽再变深,通常也意味着更多有意义的话题出现。在关系开始阶段,人们在开始接触和交谈时,会谈论一些表层话题,然后逐步深入,此时自我表露会更快地出现。一般来说,自我表露的过程更像是剥洋葱的过程,个体的信息存在于‘洋葱’里的某个地方,想要获得这些核心信息,就需要想办法剥开洋葱。”(这里的“洋葱”,是否可以理解为内心深处?或者理解为关键的信息?)作者还提到“一般情况下,当自我表露的范围扩大时,人们愿意分享的信息会不断增加,而且一些重要的个人信息也会拿出来分享。在表层的社交关系下,人们乐于分享一些可以分享且不重要的信息,比如个人的性别、种族等基础信息,随着社交关系亲密度的提升,人们可以分享的信息会增加,诸如家庭住址、工作住址、婚姻状况、生活信息都会分享给他人”。这里的观点朴实、简单,相当于通过观察人际关系的交往,来总结较为一般的规律,随后作者提到了一个“互惠性”,“自我表露往往涉及互惠性,即对方如果表露的更多,分享了更多,那么自己也会相应的分享更多。”反之亦然,如果自己分享的很多,对方理应分享的更多,但如果长时间来只有自己的信息被不断分享出去,而未能得到更多关于对方信息的获取,那么说明1.对方的信息基本上披露完毕;2.对方不愿意更深层次的交心;到此,即可大致判断别人对自己的重视和信任程度,而这一点确实可以用来推测双方关系的程度以及确认相互能够适应的“关系边界”,毕竟深程度了解一个人有些时候是好事,有些时候未必是好事。“当关系趋于稳定之后,互惠性会减少,……”随后,“在一段稳定甚至非常亲密的关系中,通常是不会要求获得对等的信息表露的,由于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秘密。此时人们会更多地关注自己的隐私。人们对于信息的控制开始增强,并不会将社交单纯的理解为将信息告诉别人,或者无条件地分享各自的想法”。这一大段,大致描述出了一个人接触陌生人时双方关系的演变,从一开始“表层交流”,到后续“彼此分享重要信息”,再到关系稳定后,“其中一方或双方”不再深入分享信息时的社交模式,这一社交模式最大的理性在于最后的时候表明了“即使是最亲近的朋友和爱人之间,也会存在一些不想分享的秘密”,这个时候,该情况的出现虽然对深入交流产生的一定的障碍,但这对于生活本身而言也是正常的,对于双方的关系来说也是正常的。“一方试图完全没有底线的挖掘他人内心的想法是不现实的,总有一些禁忌话题存在”。
还有件有趣的事情,通过百度搜索“楔形”的意思,多数的时候这个图形(无论是上升,还是下降)都是用来描述股市行情变化的,看来人与人交情的深浅和金钱冥冥中还真是有所联系。
读书品鉴卡(最高五星):
书籍内涵星级:3
阅读触动星级:2.5
体验收获星级:2.5
个人实用星级:2.5
综合推荐星级: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