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数学考了101,还是不怎么样。
我也不准备说他什么,多说无益。
做题的量肯定是不够,不过如果主动意愿不强的话,硬逼着做也没用。
今天又买了一些股票,基本上满仓了。
仓位分布如下:
1,收益参考仓:沪深300+中证500,占15%;
2,强周期体验仓:中船 + 海油 + 神华,占8%;
3,弱周期已完成建仓:腾讯,占20%;
4,完成弱周期第一笔建仓:重啤 + 玻璃 + 长电 + 中核 + 分众,目前占18%;
5,完成强周期底部第一笔建仓:新天,目前占5%;
6,观察仓:京沪 + 美团 + 蛇口,目前占16%。
后期可以慢慢调整的包括中证500和观察仓。
强周期体验仓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再加仓,因为无法判断任何一次较大幅度的下跌究竟是上涨中的回调,还是周期已经结束。退出标准将主要参考季报和年报,弱周期成长股的退出标准类似,再加上一条:发现更好的机会。
按昨天的分析,本交易体系的第一层逻辑应该很硬,也就是长期股价取决于长期盈利能力。
第二层逻辑,也就是对哪些公司具有长期成长性的判断存在风险。
这种风险通过两种方式对冲,一是仓位分散到弱相关行业,且单只不超过20%;二是以价格梯度逐渐建仓,买的便宜始终很重要。
这是入市15年来,第一次开始对交易体系进行测试,希望是进入一个新的进化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