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来到贵州。
第一次懵懵懂懂,第二次收藏了珍贵的记忆。那么,第三次呢?
看着窗外夕阳染红了天空,黑色再慢慢吞噬掉鲜红,偶有几路星星点点的人家,或是呼啸擦肩的列车带走了黑夜的寂静无声。
列车在铁轨上吭哧吭哧的挪动着,喜欢坐火车其实也是喜欢这种安逸的时光和透过岁月长河穿行过来的独特声音。
凯里。
从凯里去柳富的路上,中巴一路颠簸,伙伴大多靠着窗户缓缓入梦,于我一人独自贪婪的吸收着周遭的美景。
依山而居/临水而筑/耕田以自足/借大地之沐恩/与自然之相存/天人之道/莫过于此
大大小小的村落在这宁静的大山村里,或终此一生,承载了无数的智慧与历史的沉淀。村子的魅力莫过于此。
柳富是一个中转站,从灯红酒绿的城市,来到一个需要四处寻找信号、一抬头就满天繁星的地方,心里不免有些兴奋。
跟着熟知的伙伴逛起了这个村子,在潺潺溪水旁,一大片蝴蝶吮吸着水珠,或停歇休息,或翩翩起舞。偶有人走过,蝴蝶全然飞起,又快速落下,回到自己的领地继续享受美味的补给……我们踏着水,走着泛着青苔的阶梯进入村子,路旁咩咩的小羊,肥美的鸭子,触手可及的野梨,以及只要稍占高一些就能看到了村子全景,留给我无尽的舒适和享受。
隔日,重拾行装的我们终来到了白路。还记得悬架在坍塌处的独木桥上战战兢兢的我们,还记得初见绿油一片稻田的我们闪烁的眼神,还记得小小的木屋驻下了孩子们所有对知识的渴望,还记得操场上留下了无数个仰望星空的夜晚。
那时,天很蓝。
那时,孩子很调皮。
第一日初见时,他们焦急等待着这一群陌生的哥哥姐姐会带来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会怕,怕自己达不到他们想象的模样。
第二日开营,烈日下的孩子用手拂去汗水,脸上挂着大大的笑容,他们不是可怜的山间孩子,因为他们拥有一个完整的自然世界。
每日的备课、听课、上课……我一日日的纠结于自己还不够热情,懊悔于为何不再多准备一些,痛心于这群孩子爱玩游戏的心远远超于了学习。记得那时的日记里,有很多的不甘,有有更多的无奈。
我觉得我不是一个好老师,但我想成为一个好老师。我想把我想要阐述的事情更好的表达,想要去实践自己三年来小小的执念,更想做到真正的陪伴。
但我更忘不了课堂上偶有的清澈如水的眼神,课下围在你身边的小精灵们,忘不了偶有的出游里那无拘无束的身躯,以及游戏中那轻盈的步伐。
也许,孩子,从没有错,错的是为什么所有的课程都要在室内呢?
营期里,我一直在想,自然对于这群的孩子,是不是和城市的孩子不太一样?
我看到了他们对于野花野果的认知,看到了他们对于杉树松树的了解,看到了他们对于蝗虫的态度,才惊觉,乡村的孩子并非不需要自然教育,反而更需要。
这群更加依赖自然生存的孩子,也许更该懂得自然的智慧和自己的态度。就像传统认知的蝗虫是害虫,所以可以尽情的把玩一般,那这些认知是不是在默默地影响着他们的自然观呢?
反身去看待另一个环保,待到真正在村子里呆个一两周的时候方能明白农村垃圾的困境。
面对农村垃圾的我束手无策,而在默默成为它的缔造者。不去影响一个地方的环境,不去为当地带来不必要的带入,去尽力做到零废弃,如何做到,不是说说而已。
没想到最后是以如此散乱的形式写下这篇文章,拖太久的代价就是前后风格彻底的分化吧。但如今我仍然能够坚定地说:
“那么第三次呢?”
“是一生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