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问自己是否愿意孩子成为他自己的时候,我敢说百分之90及以上的家长都会给出肯定的答案。但事实是否如此啦,很遗憾并非这样。还记得有一次问一个小朋友喜欢画画吗?他没有给我答案,而是看看旁边的妈妈?在我们生活中,我们是否常看到这样的场景。某一个孩子因为一件事情生气了,家长常常会这样对孩子说:“这有什么好生气的,完全就没有必要,在这样不讲道理妈妈(爸爸)就要生气了。”原来我们的孩子是不可以生气的,而大人是可以的。又如孩子因为某些事情伤心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这真是不知所谓,一点点小事儿就哭闹,真的很头疼。如果这样的情况出现在男孩子身上,就更不可忍受了,因为老祖宗说过“男儿有泪不轻弹”,“男儿流血不流泪”。
试想一下我们的孩子从小就不被允许认识、表达自己的情绪,长大后他们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啦?我们让孩子自己做主,但是却不停地给出意见,还会反问孩子:“你确定吗?”“真的要吃这个吗?”“真的要去哪儿玩吗?”我们如此这般,到底是让孩子相信自己,还是在锻炼他们解读我们的非语言以及语言信息。我们常常有意无意地,极尽能事地打压或者否定孩子。我们的孩子不被允许自由表达自己的情绪;我们的孩子不被允许有自己的意见;我们的孩子不被允许有自己的自由意志;我们的孩子不被允许决定自己的爱好,决定自己的职业,不被允许……我们让孩子从心灵里,从内在就感受到了不被接纳,他们还如何能接纳自己。
我们是如此重视自己的孩子,疼爱自己的孩子,恨不能将最好的都给他们,但也是这样爱成了枷锁、更成了羁绊。我们不想他们痛苦、失败,只愿其健康幸福地过一生,这都是人之常情,亦是我们每一位父母的从孕育新生命时打心底里的愿望。于是我们一切的行为都以此为指导方针,我们拼命工作以期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我们为孩子尽可能安排好一切,从衣食住行到学业,以期他们不会遭受失败,从生活到学业都能一帆风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那份浓浓的“爱”,但是却没有思考这样的爱是否在阻碍着孩子成长,阻碍着他们成为自己,这样的爱又是否是孩子需要的,是否能成为他长的的养料。
从幼儿园开始,我们就为孩子制定了“缜密”的学习计划,为的就是他们能够出类拔萃,在学习上力压群雄,独占鳌头,因为这样才是所谓的成功。我家小朋友从14个月拿笔,我开始对他进行艺术启蒙,很多家长都会问我,童老师你家小朋友这么小就开始画画了,你准备让他以后走这条路吗?你是否想将他培养成为艺术家?大家有这样的疑惑是因为目前我家小朋友在某些关注、关心他的叔叔阿姨眼里画得还不错,而且也非常喜欢画画。但事实上,我完全没有这样的计划以及想法。我最开始引导他的初衷仅是让他有一个与说话一样可以表达自己的方式,多一个认识世界的方法而已。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画画的终点亦不是走进所谓的艺术专业学校,或者成为所谓的职业画家。至少,在他没有这样的意愿之前,画画都只是一种表达手段,消遣方式,认知途径。
我希望在他真的想要继续深入学习画画前,画画能够在他孤独时消磨时光,在他幸福或悲伤时表达不可言说。我希望小朋友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自己的最终想要走的那条道路,无论这条道路是康庄大道还是幽静小道,无疑它们都有着自己的不同的风景和价值。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无论他以后能成为参天大树,为更多的同伴撑出一片绿茵,还是成为一株小草,如果他能为别人提供一抹新绿,那都是他自己的人生,且是完全属于他自己主宰的人生,也没有什么不好。我们之所以痛苦就是对着可爱的小草不断地述说,并坚定地认为它应该努力成为参天大树。这种养育过程中的苦痛不是单方面的,我们和孩子都承受着,我们痛苦于孩子的“无能”,孩子痛苦于无论如何都得不到我们的肯定。
支持孩子、帮助孩子、引导孩子是我们每位父母的责任和义务,我们想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过上幸福的生活亦是我们的父母之心,这些都没有错。但我们不应该逼着孩子去追逐我们想要他们成为的样子。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为独特的自己,无论是一棵树还是一株草,因为他们都在为这个世界的净化付出自己的努力,所以发现孩子的需要,承认他们的独特,发展他们的个性是我们能够帮助他们成为自己的根本。我想真正的不幸并非是没有成为社会标准化下的成功人士,而是因为一味地去追求别人眼中的成功,而不断否定自己,即便成人也无法接纳自己,信任自己更看不到自己。
我没有很高的学历,但很幸运主修了教育学,并从毕业开始就从事与教育相关的职业,令我有机会在工作中见到形形色色的父母,接触到不同的原生态的真实的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父母们的焦虑,孩子的幸与不幸。因此才会认为如果一个孩子能有一对支持他成为自己的父母是多么的难得,多么地可贵。同样地能帮助孩子找到自己,并助其自由生长的父母又是多么的勇敢与无畏。如果我们以让无法保持平静,因为过多担心而“逼迫”孩子,那就想象一下孩子生病时我们都在想着什么吧。愿每一个孩子都被温柔以待,愿每一个孩子都被发现,愿每一个孩子都被接纳,愿每一个孩子都能自由生长,成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