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幸福的家庭都十分相似;而每个不幸的家庭各有各自的不幸。——托尔斯泰
1.一些前言
这次推荐的书,书名为《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首先,不要被书名所误导。刚开始,我以为是一本鸡汤的书籍,但是看到豆瓣书友所说才反应过来,书名恰到好处:
“出自《圣经·诗篇》,这句话本身有双重解释,一种是“逃离”,一种是“找到新的信仰”。另:作者亲定中译名。
这本书是一本传记,书中所描写的故事都是作者回忆加其亲人朋友佐证。
这本书是我在路途中看到的,但是在看书过程中心情之复杂,难以言表。
这本书的推荐理由:真正的了解了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以及人在其影响下改变需要多大的勇气;
没有见过或经历过极端的原生家庭,不代表它不存在即使是在今天,所以如果遇到这样的人,请理解他;
受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学习知识吗?也许更多的是寻找自我!
值得一提的是,看书的方式不同,感受不同:当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时,会有一种感觉,太琐碎,主人公的经历来回反复,很容易弃书。
当慢慢把自己带入到主人公的身份中时,离奇的经历,家庭矛盾的相互交织,爱的扭曲,信仰的偏执,对教育的排斥,……让我不断的处在震撼之中,想象着在这样的家庭能不能冲破“层层牢笼”,进入另一个世界。
我想可能没有这样的勇气,更不用说作者从十几岁才开始学习一些基础知识,越过高中及其以前的学习直接进入大学,然后取得剑桥的硕士,哈佛的博士!
这本书我通过介绍主人公与她的父亲和哥哥之间的故事来推荐这本书。
2.正文
(1)“我”的父亲——对信仰的绝对忠诚
对宗教非常忠诚,如书中所说:
对于信仰,父亲从来不吝啬于言语,“他会一口气说上一个小时或更久,一遍又一遍地讲着同样的话。讲到我们都冰冷麻木了,他内里的热情仍久久不灭。”
同时,让“父亲”反对一切他认为不利于宗教信仰的行为。
对科学的排斥:深信宗教所宣传的世界末日,不仅自己深信不疑而且极力劝导别人,并做出实际的行动,准备了足够使用几年的汽油和食物。
对待教育的排斥:父亲认为教育是一种针对他们的阴谋,不利于他们的信仰,尽管有奶奶的支持,但是父亲的反对,让“我”觉得上学不是我该考虑的事情,和上学的人是两个世界的人。
对医疗的排斥:在去看望奶奶时,父亲非要在深夜回去,而在途中出了车祸,母亲头部受了很重的伤,对医院的不信任和其他人的不敢言语,最终选择在家治疗,这也造成了伴随母亲一生的后遗症。
同样,第二次去奶奶家的时候,父亲仍坚持要晚上返回,尽管有暴风雪的可能,并且越开越快,果然,暴风雪如期而至,车祸再一次发生了,同样没有去医院。
“我”的哥哥卢克全被火烧时,尽管看起来非常的吓人,但是之前的经验和父亲的坚持同样没有送到医院,用草药来治疗。
(2)父爱如“山”!
每当“我”从学校回到家时,父亲表示像往常一样工作才能付薪水以支持我,但更多的是想让我通过工作的方式回到以前。
对“我”衣着的限制,女人永远都不能露出脚踝以上的任何部位。
从小父亲就教导“我”——主日学校也教导过——时机成熟时上帝会恢复一夫多妻制;来世我将成为某个男人的若干妻子之一。
但是同样:
当我有机会去唱赞美诗时,父亲从不吝啬于赞美,并能主动承担所需要的费用。
反对“我”上大学,但是在“我”去上大学时,他会主动根据“我”的为他做的工作付薪水,但同时“我”真的通过入学考试时,他要求我立刻搬出去租房子住。
当“我”因学费生活费又向家里求助时,父亲很宽容的表示可以支持“我”。
当我离开家时,他又对“我”说:
如果你在美国,他低声说,“无论你在哪个角落,我们都可以去找你。我在地下埋了一千加仑汽油。世界末日来临时我可以去接你,带你回家,让你平平安安的。但要是你去了大洋彼岸……
(3)何为亲情
重点介绍一下“我”与哥哥肖恩的故事。
当“我”因一点小事没有向他道歉时,肖恩把我的手指和手掌卷成螺旋状,并抓住我的头按进马桶里,逼我道歉!
当我学会了化妆,和别的男孩交流时,同样,肖恩抓住我的头发,反转我的手腕,并不断地用语言侮辱,让我承认“错误”。
当“我”上学回来时,以各种带有侮辱性的词语来讽刺“我”,试图让“我”意识到是什么样的人。
但是同样:
当父亲坚持用一台笨重且危险的机器切割金属,并要求我必须去学会时,是肖恩帮助了我,并为此顶撞父亲。
每当他对“我”进行暴力之后,都会主动的道歉,并且会做一些弥补,如修复破坏的门,这让我不在那么恨,一次又一次的这样重复。
当“我”骑在受惊的马背上,随时面临着被抛出去的危险,“我”把希望寄托在肖恩身上,果然,没有让人失望。
当肖恩在工作时,不小心,从高处摔下来昏迷时,一直想见的人是“我”。
……
(4)极其矛盾的“我”:
“我”一方面想摆脱父亲的影响,但是“我”感到无助时,会想念对父亲的依赖,这让“我”没有恨生长环境,反而更加敬重他。
虽然肖恩经常伤害“我”,但是当肖恩请求原谅时,“我”的态度总会慢慢转变;虽然知道和肖恩独自外出很危险,但还是会经常答应和他一块出去;
“我”从不说出来自山村,也没有接受过正常的高中教育,到能坦然接受别人的对自己出身的议论;
内心相信医院的力量,但从不主动去医院,直到忍无可忍,仿佛身体不属于自己;
因为上学和教育而改变的偏见和命运,但又恨因为命运而导致的家人的远离,或者说是想回到那个能有人依靠,有亲情的日子;
“我”从内心反对肖恩的暴力和虐待,并能够通过邮件的方式控诉他的行为,但是当真正直面这件事时,像多年前一样,“我”退缩了!
或许因为骨子里的害怕,或许是因为不想家庭的支离破碎!
……
写在最后:
直到看了两遍,我仍然感到很纠结。
我在想一个问题,如果让作者重新做一次选择,是做一个不接受教育,但拥有亲情的小女孩;还是做一个通过教育看到世界的真相,但亲情破裂的高材生?
我没有从这本书中看到答案,也许只有作者心里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