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翠霞
我认识一个人,他从1984年开始就在大学里从事伙食工作,而且一干就是三十年。如今他已经成为该领域“国宝级的专家”了,高校伙食的行业标准制定都需要他的参与。
最近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和他就个人职业发展的相关话题展开了系列讨论。我发现,在很多点上,我们是有共识的。
也许大家会问,是什么力量让一个大学老师转岗去管伙食,又是什么力量让他在这样一个纯服务的岗位上一干就是三十年?
第一是坚定的信念: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第二是实践中培养兴趣。我经常听人说,对什么不感兴趣。可是你知道兴趣是从何而来的吗?从未尝试过的不能称为兴趣。
我说的这个老师,他在上大学之前曾在某大学的食堂里担任炊事员长达四年半。四年多的实践,培养了他对伙食工作浓厚的兴趣,也琢磨出很多办伙的门道。
第三是服务中看到价值。民以食为天,还不仅如此,高校的伙食工作不仅事关师生的健康,某种程度上还决定了高校的稳定。有道是,全国的稳定看北京,北京的稳定看高校,高校的稳定看伙食。在他眼里这项工作真的很重要,很有价值。
第四是工作时靠能力。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并在实践中表现出来。它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的,但又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这个老师四年多的炊事员实践,加上三十年管理实践,谁敢和他比?
他说,只有专注才能专业。
他说,把工作当事业做,把事业当学问做,没有做不好的。
他说,一项事业,可以从经验上升到理论,再从理论上升到标准,然后就可以广泛推广了。
他说,要善待失败,敢于尝试,永不停歇地思考。
他说,每天进步一点点,你就会比周围的人更充实、更优雅、更丰盛、更从容。
他说,很喜欢乔布斯的一句话——“求知若渴,虚怀若愚。”
他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随时记录自己的思考和灵感,这很重要。
他说,永远保持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居安思危。
他说,有些人喜欢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而能够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那才是智慧。
前几天在王利芬的微博中看到这样一段话:
“专业能力是一种让人敬佩的能力,但是我发现在专业能力上钻研的人并不是很多,有下列几种情形造成:1、不知道在这个行当里的最高水准是什么,也并不了解自已的水准是什么;2、了解了但是深知专业能力在中国这个官本位的国家不好用,还不如察言观色拍马屁管用;3、错入行;4、本身就是个混日子的人。”
你属于哪一种?你是否希望自己也能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
最近杨长征和王晓丹老师的新书《一生只做八件事》出版了。他们在书中写到:“你有没有陷入这样一个人生怪圈?你得到的越多,想要的就更多。于是,你越走越远,越爬越高,也越来越累。然而,你疲于奔命的生活并没有期待中的满足,你的精力消耗于捕捉梦想,但停下脚来,你并不能确定这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人生往往不是做得越多,就越成功。你觉得很累,是因为你想做的太多。”
一生只做八件事,说的是平衡人生的几个方面。
一生只做一件事,说的是就事业发展而言,也许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就很了不起了。
当我们处于人生的不同阶段,选择做什么事,怎样做事,是应该有所区别的。年轻的时候,要多尝试、多实践、多学习,培养兴趣,锻炼能力,探索价值;35岁以后,就要思考并践行从广博如何迈向精深了。45岁到65岁,这二十年,应该是人生收获的季节。在这个阶段,实现了财务自由以后,如果能够从事受使命感召的事业,在这份事业里,同时满足MPS(有意义和价值,做起来开心、愉悦,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优势),那你就是非常幸运也是非常幸福的人了。
一生只做一件事,指的就是45岁到65岁这个阶段专注的那件事,之前所有的准备都是这件事的基础。从事这样的事业,不管别人怎么看,不管它有多么微不足道,多么平凡,但是你知道它的价值,你知道它对社会对他人的意义,你知道自己对此感兴趣,你知道自己能够胜任,这就是你的定见。
处于这样的calling阶段,你经常会有flow的感觉,会有很多闪光时刻。人生就变得更加健康、自信、淡定、从容、智慧、优雅、丰盛、轻松和自由。
这是你想要的吗?
一生只做一件事——
专注才能专业,
从平凡可以做到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