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年级的闺女有很多“我不想”。
比如:“我不想去上学了”、“我不想写作业了”、“我不想早睡觉了”,最近,又会偶尔念叨“我不想去托管班”。
作为一个成年人,其实我很理解这份“我不想”。
是啊!如果能够随心所欲的选择,谁愿意做这些“我不想”的事情呢?
作为一个成年人,我又很清楚的知道: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很多时候却又不得不与这些“我不想”为伴。
这些“我不想”,可能是枯燥乏味的工作;也可能是自己不愿意接触的某些人。
但既然遇到了,它就注定成为我们的一个课题,甚至成为我们要终身肩负的一份责任。
读过贝拉克·侯赛因·奥巴马教育女儿的一篇文章。这位前美国第一夫人在为孩子选择兴趣班的时候,允许孩子先挑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同时还要给孩子报一个不太喜欢,但是必须要参加并坚持学下去的。
因为她知道,人这一生,不会总遇到自己喜欢的人,总是做自己擅长做的事。
酸甜苦辣咸,都要尝一尝。
你可以选择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生活,但你需知道折腰的艰辛,并愿意为你选择的这种独立特行买单。
你可以选择对不喜欢的人敬而远之,但你需知道TA也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当你感到孤独时,你要知道,并非这世界抛弃了你,而是你主动与它拉开了距离。
孩子,未来的路很长。这些道理,现在与你而言,可能只是旁风过耳。
当然,这也只是爸爸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中提炼出的一点感悟,或许也并一定适合你的未来和人生。
孩子,爸爸理解你的“我不想”,爸爸只是期望帮你看到“我不想”的后面,生活——它是如何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