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公元976年十月“甲午”为初一,按照六十甲子表推算,“壬寅”日是初九,“壬子”日是十九,“壬戌”日是二十九。十月不可能出现“壬午”日,因此,“壬午夜”应该为“壬子夜”才对!一字之差,错了三十天时间。
“漏下四鼓”,与“夜已四鼓”同,指四更天。但是《本末》则明确指出,赵匡胤死时即为四更天,承接上文,这个四更天,当然是“壬子夜”第二日“癸丑”日的四更天,也就是说,《本末》认为,赵匡胤死于十月二十日凌晨1点到三点之间。
那么是《本末》错了还是《宋史》、《长编》错了?当然是《本末》的记载错了。结合《本末》关于赵匡胤死亡记载,我们可以看出端倪,《本末》不过是高度概括《长编》所记内容而已,但陈邦瞻理解发生了偏差或者说疏忽了。
三,宋人笔记小说记载
关于赵匡胤死亡时间,宋朝文人笔记,也有相关记载,我们选几个有影响的来分析。
司马光的《涑水纪闻》:太祖初晏驾,时已四鼓,孝章宋皇后使内侍都知王继隆召秦王德芳…
“晏驾”即“驾崩”,“内侍都知”是宦官官名,王继隆即王继恩。这句话意思很平直,无需过多解释。司马光没有指明赵匡胤死亡具体时间,只说宋皇后命王继恩出宫召赵德芳的时间是“四鼓”,与李焘记录大体相同。
但是司马光这句话还存在一个很大的漏洞,什么漏洞?我们以后解释!
宋朝仁宗时钱塘僧人文莹,写了一部《湘山野录》,他的记载很长,摘录部分:(十月二十日)饮讫(喝完酒),禁漏三鼓,太祖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将五鼓,伺庐者(皇帝寝宫外守卫者)寂无所闻,太祖已崩矣!
钱塘僧人文莹的《续湘山野录》非常重要,可以说是“斧声烛影”的发端,我们以后要重点分析。文莹上面这句话的意思是,发现赵匡胤死亡时,已经是十月二十一日(甲寅日)凌晨挨近五鼓(3点)。
赵匡胤到底是死于癸丑(二十日)晚上,还是甲寅(二十一日)凌晨?我们当然应该相信《宋史》及李焘的《长编》。
再说了,文莹只是说发现赵匡胤驾崩时,将近五鼓。并不是说赵匡胤于五鼓时死亡。
鼓敲三更(癸丑晚11点),赵匡胤对赵光义说完,解衣就寝,喝了酒,自然入睡快,鼾声如雷传出来,他睡了多久?无人知道!等到没有鼾声时,守卫宫外的宦官进去才发现他死了。“伺庐者”是多久没听到鼾声才觉得不正常?也不知道!“伺庐者”总不至于一没听到鼾声,就冒冒失失闯进寝宫里去吧?总要在外静听辨别一阵吧,他们辨别了多久,也不知道!
所以,根据文莹记载,赵匡胤死亡时间,在癸丑夜末,也是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