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一度元宵节,明溪村全村沸腾,热闹非凡。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元宵节,乡亲们格外忙碌,而且个个眉开眼笑,犹如弥勒佛,乐呵呵的。
是有喜事吗?是,而且是天大的喜事—— 村里接上自来水啦!喜上加喜的是,县书记要带队在元宵这天来明溪村,与乡亲们同欢庆齐祝贺!在明溪村,这样的盛事是绝无仅有的。
全村为之沸腾,老老少少都乐开了怀,欢笑声此起彼伏。绚烂的烟花,照亮了夜空,照亮了每一张绽放的笑脸。快乐吉祥笼罩在村中,幸福满足洋溢在每个人心间。
明溪村,一个小小的自然村,仅80户500人。但就是这样一个小村庄,却是个世外桃源,天然无污染的原生态村庄。
村庄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村民们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和睦相处。大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最自然最养生的生活,村里长寿的村民非常多。
改革开放后,村里日益发展,唯一的不足就是喝水很不方便,大家都是各自想办法解决。村路口有一处泉眼,出水量还可以,水质很好,清甜清甜的。村民们把泉眼围起来成为一潭水池,家近的会在这里打水,离得远的自己想办法。
有的直接在山上接山泉水挑回家,有的在自家门口挖一口小井,抓着把手一上一下地泵水。挑水成为了日常生活必备。大宝以前也是挑水能手。
这一切都落在一直为乡亲们办实事的村书记眼里,他急啊,一直在思考着如何为乡亲们解决这喝水的问题。现代化建设也一直冲击着这个小村庄,如果能为乡亲们拉上自来水就最好啦。该怎么拉呢?去哪里找资金呢?...一系列问题困扰着村书记,他不断地往县城跑,经过多方奔走,终于确定在上峰山引水至明溪村。
明溪村附近有两座高山,名为上峰和下峰。上峰这座高山上,长年有天然的泉水汩汩冒出,清澈透凉,清甜可口,谁经过都会忍不住捧上一抔,缀饮几口,顿时精神百倍,疲劳尽失。
据说抗战时期,有解放军在作战中受伤,经过上峰高山时,看到这天然山泉水,决定在此养伤,居然痊愈。山下的村民上山砍柴,都会饮此天然山泉水,解渴缓饥。大宝每次上山摘果子都会来这里喝山泉水。
村书记想,如果能将这上峰的天然山泉水引入各家各户,岂不是利村利民之大好事。说干就干,村书记找到出外做生意的乡贤,说明缘由,得到了各乡贤的大力支持,大家纷纷捐资。
自来水工程,引水管道3公里,水源地建了净水池,村中建两个调节水池,用户全面安装水表。每吨水象征性地只收0.5元,用于日后维修,由专人管理,村委会统一领导,结余做公益事业。工程在年底竣工,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喝上了上峰山泉自来水。喝水再也不用千辛万苦想办法了。乡亲们打从心底里高兴,个个满面春风。
春节刚过不久,听闻县书记要来村里视察,乡亲们就忙起来了。
在明溪村这个原生态小村庄,元宵节的重头戏就是“打锣鼓”,“营老爷”。
为了迎接贵客,这锣鼓班可得整饰一番。首先,我们为贵宾准备了紫红唐装,以及胸花。其次是整个锣鼓班统一服装,整个锣鼓器乐检查一遍,进行更新及保养。
铜锣也叫斗锣,发音强烈,用久容易破音,每年都有部分要更新。
铜钹也叫大钹,由响铜制成,中部隆起,顶部钻有小孔,用绸或布拴系,叫“钹巾”, “钹巾经常要换新的。
高边大锣,又名深波,悬挂于架上,常用于游行开道。深波棰的棰头用布或毡做成圆柱体,中心塞满布或棉絮,这也是更换之一。
喇叭,也叫唢呐,吹起来活泼轻快,跟笛箫一起,是保养的重点。
最后是老爷场地的布置以及迎火龙材料的准备。
元月十三早上,人们开始搭老爷庙,钉铁架,拉帐篷,抬案桌,铺地板,拉电线,清扫外围场地。一番努力,一个颇具规模的临时老爷庙就算大功告成。
老爷庙的半空,用三角彩旗交织延伸至边上屋顶,飒飒作响,非常壮观。老爷庙的最外面放着一个大铁盆,供乡亲们烧香用。门口摆着两盆吉祥花,增添了不少风采。
门上对联,横批:恭迎圣驾;左联:金炉清香迎圣驾;右联:榭台红烛敬神明。对联的横批下面,高挂着两个大灯笼。庙里面的案桌很大,摆了三个香炉,香炉的前面摆满了各式糖果。案桌的两边矗立着两支齐胸高的蜡烛,点个几天都不会灭。一切就绪,只等老爷来端坐高堂。
那边厢一大早的,长成小伙子的大宝,跟着一帮年轻小伙子上山砍丝竹去了,准备迎火龙的材料。
山上的竹林密密麻麻的,什么品种都有,惟有丝竹适合做竹筒火把。因为丝竹就像甘蔗,几十厘米才形成一个竹关节。往年人们都是将竹关节削掉,直接将煤油倒进去,拿些纱布塞在竹筒口便算一支火把。
今年,大家开心啊,小伙子们一边砍竹子,一边唱山歌。那利索劲,一斧下去,竹子离地。有的甚至砍一节尾梢,吹起了笛子;有的摘一片竹叶,嘴一含,美妙的歌声犹如林中的黄莺,清脆动听,此起彼伏。悠扬的笛声伴着爽朗的山歌,在竹林里回旋,惊起一片叽叽声,传到山下,飘进村庄,钻进每个人的耳窝里,乐得大叔大妈们合不拢嘴,手中待宰的鸡鸭鹅也停止了扑腾,难道鸡鸭鹅也能听懂小伙子们快乐的心情?
枝枝蔓蔓的竹子,在小伙子们的手里就像一块锦布,只等他们来绣,刷刷地两三下,就削去了尾梢,目测一米就砍一截,再把竹筒的顶端10厘米左右,开成8瓣,再拿一个可乐瓶或者王老吉瓶塞在开瓣的竹筒顶部,再用绳子绑紧,待用。(闹元宵时,会有专人将这些铁罐装上煤油,铁罐口塞上棉花或者纱布就可以做火把了。)
山上的唱山歌,山下的则大聊家常。大叔大妈们听着山上小伙子们的山歌,忆起自己年轻的时光,顿觉自己年轻了十岁,心情轻盈剔透,连宰鸡鸭鹅这些苦差事都觉得轻松。
一家子或者一家族围在一起,一边聊家常,一边宰三牲。捉脖子的,绑翅膀的,扯脚的......一片混乱,又其乐融融。这些三牲是为了拜老爷用的,所以大家在整弄的过程中非常仔细,尽量保持完整性,力求栩栩如生。
大妈们帮着大叔们弄完这一切,还有一项绝活,那就是年糕。顾名思义,年糕,过年用的糕果粉饼之类。我们明溪村的年糕,第一样是菜头粿。
家家户户都种有大片的菜头(学名白萝卜),元月十二,乡亲们就会像约好了似的,提着筐齐齐出现在田地里,搜摸着那个白萝卜又脆又大。
二宝在城市是乖乖仔,回到农村,带着一班小伙伴们,名为帮忙,其实都是捣乱。常常没等大人下手,儿童少年们就眼疾手快地拔了,这些个农活,一点也难不倒他们。妈妈们会笑呵呵地在他们的背后轻轻地拍一拍,以示顽皮。
孩子们拔累了就在田地里捉迷藏,找蛐蛐,玩泥土......这是他们生活的乐园。等到妈妈背着筐提着萝卜往回走,他们马上屁颠屁颠地跟在后面。
回到家,妈妈们可忙了,洗萝卜,搓萝卜,剁萝卜,直至成粉泥,待用。
大米也要先泡好,十来斤大米放在桶里,泡软后碾成米浆,可以做菜头粿,也可以做粿条(学名河粉)。
元月十三这天,忙完三牲,年糕材料都准备好的情况下,妈妈们就开始动手制作菜头粿。
首先将米浆倒在萝卜泥上面,不断地搅拌,均匀之后,倒在年糕筐里,放在大炉灶上面,一柴一叶地添火。几个小时后凝结成粿,闻一下,粿香扑鼻;尝一口,清甜无比,食欲大振。
第二样年糕是甜粿。甜粿的制作比较简单,就是将几斤糯米碾成浆之后,加进几斤红糖,搅拌均匀,蒸熟即可,是拜老爷的供品之一,却也马虎不得。
第三样是炊粿条。就是在专用的粿条盘上面,加入一两勺米浆,在沸腾的大盆锅里蒸两分钟,出盘即可。不断地重复之后,几十张粿条在年节里可以吃好久。炒着吃,蒸着吃,裹着吃,蘸着吃.....都是那么地美味。当然,心灵手巧的主妇还能再变出许多粿品来。
人逢喜事精神爽,何况是村里百年一遇的大好事。乡亲们高兴啊!有了上峰天然山泉水,宰个鸡鸭鹅,制作粉面粿什么的都方便了许多。这实实在在的便利让乡亲们打从心底里感激领导们及众乡贤。对县书记一行的到来充满着期待。
元月十四下午,乡亲们听说县书记一行已到村里,齐齐放下手中的活,站在村道边,迎接贵客的到来,提东西的,问候的......那热烈的场面,充分显示着我们明溪村的好客与热情。贵客非常开心,不断地与淳朴的乡亲们问好,每一张热情的脸都绽开了花儿。
(未完待续,下篇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