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给他人贴标签,喜欢评判他人,这似乎是大部分人的通病,尤其是像我这样以教师为职业的人,可在我漫长的职业生涯中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自知,不自察,自以为是,还洋洋得意的标榜自己是个没有偏见,一碗水端平的人。
直到有一天,儿子在学校碰到了麻烦,他回家质问我:“你们老师是不是以学习成绩为主要因素,对学生有偏见?”我的第一反应是:“没有哇,学习又不等于他的综合水平,大多数老师都没有什么偏见呀,学习好人品好的学生有,学习不好人品好的学生有,学习好人品不好的有,学习和人品都不好的也有……”我滔滔不绝地说了一大段话,儿子不相信地盯着我说:“你把学生分成四类,那也不是贴标签吗?而且你敢肯定你内心深处没有因为成绩去评价他们吗?”……
儿子的话引起了我的深思,我对身边的人完全没有贴标签吗?我没有评判吗?我没有偏见吗?……一直都有,只是我不敢承认罢了。甚至有时我将自己在不断学习,自己走上一条心灵成长之路作护身符,瞧不起那些没有修行的人,不断贴标签,评判,还外加个“我慢”……这就是我,南怀谨先生说他用八个字评价自己“一无是处,一无所长”,而相比起来,自己是多么愚昧呀……
对许多学生我常常以为那个人就一直是他呈现出来的样子,甚至还在潜意识认为他只能是那个样子,甚至自己给自己贴标签……蒋方舟曾在《精神的壳》中说她已经放弃了对标签的反抗……可见大部分人与生俱来的这个习性是多么顽固。要停止评判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因为光是跟某个人相处几分钟,就会忍不住开始评判对方,别说一整天了。
在如此频繁地指责他人和自己,贴标签的背后是恐怖、愤怒、罪疚和对痛苦的执着。在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里,自己像一个机器人,按照“一分为二,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程序去对别人的言行做出反应。要停止它们确实不容易,哪怕我一直在尝试练习。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对这种习性如临大敌,可正如克里希那穆提所说,你不能对抗习气,对抗只会助长它,你要做的就是坦白承认它,接纳它,让自己的心静下来,观察自己的想法。当我下定决心毎天一早醒来用过滤镜过滤掉除了爱以外的一切,当我心中那个喋喋不休的裁判出现时,我对自己说:“我全然接受并爱你真实的模样。”我知道我会时好时坏,可我会持续不断地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