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
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宰我提问老师:“假如一个仁者,告诉他说,有人掉井里了,他会不会跳下去救人呢?”
孔子说:“为什么要跳下去救呢?可以过去看一看,能救得了就救,能帮得上忙就帮,不能把自己陷进去,不能把自己的命搭进去;君子你可以欺骗他,不可以愚弄他。”
这里面孔子对“仁”有了一个更加具体的解说,仁者是不是就要“舍己为人”?是不是就要牺牲自己去帮助别人?仁者是不是我们说的无私英雄?
恰恰相反!仁不是要牺牲自己去救别人,而是任何情况下先保全自己,先保护自己的安全,再说去救别人,你自己都自身难保去救别人,既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也同样无助于帮别人。
我们是需要爱惜自己的生命和身体的,身体的每一个器官、每一个细胞都是我们自己的组成部分,拥有正常独立人格的人,都会对自己的每一个部分有喜欢、爱惜和保护的欲望。
如果一个人不爱惜自己的生命,或者对自己的身体没有很强的保护冲动,甚至有伤害自己的冲动,那么他还不是一个独立的状态,他可以通过伤害自己、牺牲自己去谋求别人的某些反应,似乎在潜意识层面他还是一个和父母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婴儿。
一旦人格独立化、去依附化、去依赖化,就会十分在意自己的安全、身体的健康和完整,因为身体是帮助实现自己愿望的基础,也是会陪伴自己一生的,所以我们自己身体的健康、舒适和完整几乎是最首要的事情。
现在很多人,熬夜、吃各种垃圾食品等等,这些伤害自己健康的行为背后,其实是没有足够独立的人格,也就没有很强的对自己身体的负责的感觉,因为在潜意识里面,似乎是他们的妈妈还是会对他们的身体负责,他们自己就不用在意了。
如果一个人会轻易地就舍己救人,不顾自己的安危去帮别人,那么他在人格层面就还是非常不独立的,还是一个婴儿式的状态。
以前新闻报道过一个事件,我姑且相信他的真实性,就是有一个人资助了很多大学生,但他自己其实并不是很有钱,最后当他生病的时候,几乎没有学生去看他。这在新闻上是非常博眼球和可以引发讨论的。
其他不论,单单从他的行为,就是儒家所撇弃的,你自己都没有很富裕,为什么要去救助别人呢?先管好自己,再去管别人,先把自己的生活过好,再去教育别人,这就是《大学》里讲的“知所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