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读《当我谈跑步时 我谈些什么》是因为自己就是一位马拉松爱好者,至今已经跑了6场,还参加了两次自行车马拉松。所以,在我的众多书籍中,首先选择的就是《当我谈跑步时 我谈些什么》。并且,一天就看完了,一口气连读了两遍。
作者村上春树,日本后现代主义作家。其作品基调轻盈,追求“中立”的轻快灵动的文体,被誉为日本80年代的文学旗手,其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知名度。
作者将自己在跑步中感到的想到的,就这般原模原样、朴素自然地记录成文。它不仅仅是一本谈论跑步的书,同时也谈了小说的写作方法和人生。
01
作为选择对象的磨难
本书的前言中写到“痛苦难以避免,而磨难可以选择”。比如说,跑着跑着突然觉得“啊呀,好累人啊,我不行了!”这个“好累人”是无法避免的事实,然而是不是果真“不行”,还得听凭本人裁量。这两句话简洁地归纳了马拉松比赛最重要的部分。村上春树就是通过实实在在地运动自己的躯体,通过作为选择的磨难,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全程马拉松42.195公里。
02
持之以恒,不乱节奏
2005年8月,作者来到夏威夷,一边写着我们现在读到的这本书,一边坚持每天跑步。在积累奔跑距离的时候,只要节奏得以设定,其余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让惯性的轮子以一定的速度准确无误地旋转起来。这对于长期作业实在是至为重要,保持一定的节奏,会让坚持容易很多。同时,将身体感受到的愉悦尽量维持到第二天。其要领与写长篇小说差不多,在似乎可以写下去的地方,果断地停下笔来,这样第二天重新着手时便易于进入状态。
03
“跑步是我日常生活的一个支柱,只要跑步,我便感到快乐!”
村上春树在书中提到:“我从33岁,1982年开始跑步,持续跑了23年”。(算一下,至今应该是36年了)。他几乎每天都坚持慢跑,每年至少跑一次全程马拉松,还在世界各地参加过无数次长短距离的比赛。
他之所以能坚持四分之一个世纪,是发自内心地热爱跑步。他说,每天坚持跑步同意志的强弱,并没有太大的关联。之所以能够坚持跑步这么多年,恐怕还是因为跑步合乎其性情,至少“不觉得那么痛苦”。人生本来如此: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怎么也长久不了。
村上春树23年跑了23次马拉松。对于长跑选手而言,在跑完全程时能否感到自豪或类似自豪的东西,非常重要。当你不顾一切地坚持跑完,便觉得仿佛所有的东西都从躯体最深处挤榨了出来,一种类似自暴自弃的爽快感油然而生。
04
“跑得认真”的标准
非要举出具体的数字加以说明,便意味着每星期跑60公里,亦即说每周跑步6天,每天跑10公里。
“跑得扎实”的标准
一个月31天,跑310公里。
6月 260公里(每周60公里)
7月 310公里(每周70公里)
8月 350公里(每周80公里)
9月 300公里(每周70公里)
10月 260公里(每周60公里)
为了备战十一月的纽约城市马拉松,从赛前的五个月便有计划地增加运动量,分阶段增加奔跑距离。
那时的任务是向身体发出通知:“跑这么些是理所当然的事。”身体是极为事务性的体系,只有耗时费日,断断续续、具体地给它痛苦,它才会认识和理解这信息,才会主动地接纳给予它的运动量。我们再一点一点将运动量的上限提高。别让身体超负荷,一面小心翼翼地和身体对话,一面将训练向前推进。“几乎四分之一个世纪,每天从不间断地跑步,却从不曾有腿脚疼痛不能跑的时候。并没有好好做准备运动,身体却从不曾出过一次故障,受过一次伤,生过一次病。”正是由于二十多年的跑步,作者的躯体和精神都朝着良好的方向得到了强化。
05
如果说有什么必须战胜的对手,那就是过去的自己。
作者并非毫无争强好胜之心,但跟别人一决雌雄,从小就不太在乎胜负成败。无论何事,赢了别人也罢输给别人也罢,都不太计较,倒是更关心能否达到为自己设定的标准。在这层意义上,长跑是与其心态完全吻合的体育运动。
跑过一趟全程马拉松的人都会明白,对于我们这样参加比赛的普通市民来说,在比赛中胜过或负于某个人,并不特别重要。也许有参赛动机就是“我可不愿输给那个小子”的人,这大约足以成为练习的动力。然而,那位竞争对手因故不能参加赛事的话,此人的动机势必将消失或减半,那么他作为一个跑着,就不可能长期坚持下去。
同样的说法也适用于写作。书的销量、得奖与否、评论的好坏,这些或许能成为成功与否的标志,却不能说是本质问题。写出来的文字是否达到了自己设定的基准,这才至为重要,这才容不得狡辩。别人大概怎么都可以搪塞,自己的心灵却无法蒙混过关。
村上春树每日一面跑步,一面将目标的横杆一点点提高,通过超越这高度来提高自己,并为之日日付出努力。超越了昨天的自己,哪怕是那么一丁点儿,才更为重要。
06
独处——多跟自己相处,方能活得更明白
村上春树是那种不太以独处为苦的性情。一天跑一个小时,来确保只属于自己的沉默时间,对其精神健康来说成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功课。在跑步时不需要和任何人交谈,不必听任何人说话,只要眺望周围的风光、凝视自己就行。四五个小时伏案独坐,默默地写文章,都不觉得难熬,也不感到无聊。
他每天清晨五点起床、晚上十点之前就寝,过着简素又规律的生活。一天之中,清晨的几个小时是他身体机能最为活跃的时间,因此,他会在这段时间内集中精力完成重要的工作。随后的时间,或是用于运动,或是处理杂物,打理那些不需要高度集中的工作。日暮时分便优哉游哉,或是读书,或是听音乐,放松精神,尽量早点睡觉。这种生活看似孤独,他却乐在其中,并高效率地写完了无数名作。
独处时,你会更加笃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人只有学会了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才能活得有深度。利用独处的时间为自己增值,才能把生活的点滴写成诗。人生,是一个去繁就简的过程。真正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恰恰就是独处的时光。
07
跑步时,思考什么?
有过长跑经历的人都会晓得,老实说,在跑步时思考过什么,压根想不起来。
就像书里写的:“在寒冷的日子,我可能思考一下寒冷;在炎热的日子,则思考一下炎热;在悲哀的时候,思考一下悲哀;快乐的时候,则思考一下快乐。还会毫无由来地浮想往事。有时候,只是偶尔有之,也有关于小说的小小灵感浮上脑际。尽管如此,我几乎从不曾思考正儿八经的事情。我跑步,只是跑着。原则上是在空白中跑步。也许是为了获得空白而跑步。”
只管埋头跑步吧,思考什么或许没那么重要。肉体的消耗,终归会让你更加认清自己。
08
百公里超级马拉松
你有没有在一天之内跑过一百公里?世间大多数人(或说精神正常的人)恐怕都没有这样的经历。而村上春树有过一次,从清晨一直跑到傍晚,跑完了一百公里的赛程。
在四十二公里处有一个标志:“至此处,距离相当于全程马拉松。”跨过那条线后,还有一多半的路程。作者不管怎样,百般努力,总算咬着牙跑完了充满苦痛的路程,用尽一切手段熬到了尽头。“我不是人,是一架纯粹的机器,所以什么也无需感觉,唯有向前奔跑。”他这样告诫自己,一心一意地想着这句话,坚持了下来。
与其勉为其难地一直奔跑,也许适度地走上几步更聪明。许多跑着这是这么做的,边走边让双脚休息一会儿。可村上春树却一次也没有走过。为了做伸展运动,他反复地驻足休息,然而他却不走。他说“我可不是为了走路前来参加这场赛事,而是为了跑步才来的。为了这个,仅仅是为了这个,我才乘坐飞机特地赶来日本的北端。不管奔跑速度减低了多少,我都不能走,这是原则。违背了自己定下的原则,哪怕只有一次,以后就将违背更多的原则。”终于,历经了十一小时四十二分钟,作者成功地跑完了这场超级马拉松。
我们很多人一生都无法用简单的两个词说清楚自己,村上做到了。
村上春树1949年出生,如今依旧奔跑着,他希望自己的墓志铭是:
村上春树
作家(兼跑者)
1949-20XX
他至少跑到了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