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商(AQ)的概念,沿袭了智商(IQ)和情商(EQ)这样的概念。
挫折商有四个因素:控制、归因、延伸和耐力。
控制
所谓控制,就是说你在多大程度上,觉得自己能够控制局势。斯托茨认为,一个人的控制能力,来自于他的控制感---“我感觉到我能控制局势。”
一个人的控制感越高,挫折商就越高,控制感越低,挫折商就越低,控制感和挫折商成正相关。
控制感高的人,即便面临重大的挫折,仍然相信自己能控制局势,当别人都以为“大势已去”的时候,高控制感的人总能透过种种消极因素,看到积极的、自己可以做主的地方,决不轻言放弃。但控制感低的人,一遭遇挫折,即便仍然掌握着很多资源,还是很容易觉得“大势已去”。
例如学生时代,平时的考试考砸后,你一定会看到两种态度,一种是,啊,幸亏不是中考或高考,这次失败,是提前暴露了我的问题,我要好好看看问题出在哪儿,这会帮助我提升自己;另一种态度是,我怎么考得这么差,我真的好担心最后中考或高考时一样也会失败。
控制感的关键,在于有没有形成一个牢固的自我。用精神分析学家科胡特的术语来讲,这是“内聚性的自我”。当一个人有了内聚性的牢固自我后,遭遇挫败时,他能做到对事不对人,承认这件事我失败了,但并不意味着我这个人不好。
归因
当挫折发生了,我们要分析挫折发生的原因,这就是归因。
低挫折商的人,倾向于消极归因。要么他们是外部归因,将挫折归因为他人、环境等外部因素,认为自己没有一点责任;要么他们是消极自我归因,认为自己应该为挫折负责。
相反,高挫折商的人容易内归因,首先会主动承担责任,无论什么情况下都倾向于认为自己应该为挫折负责。同时,他们会进行积极归因,相信自己一定能改善局面。
斯托茨概括说,高挫折商的人会有积极负责感,认为应该为改善这一局面而负责。
挫折必然有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但进行外部归因经常于事无补,因为我们最能左右的是我们自己,最能改变的也是我们自己。进行自我归因的人虽然可能会给自己施加太多的压力,但这种压力会帮助他寻找自己的弱点,然后进行改善。而外部归因的人,在挫折发生后会对自己说一句“这不是我的错”,然后就放弃了自我改善的努力。
例如,我认识一个女孩,她在三年时间内,曾被辞退7次,这对她构成了重大打击。和她深谈后我发现,她每次遭遇打击后做的都是外归因,觉得是这家公司不适合自己,自己换个环境就好了,这导致她没有清醒的自我认识,将同样的问题带到了下一家公司,于是不断轮回同样的命运。
她的原因实际上很简单,都是因为她不能在工作中捍卫自己的权力空间,太容易被上司和同事使唤,这让她内心很不满,可她没有充分意识到,于是用拖延、迟到和莫名其妙地犯错等等这些被动攻击,来报复上司和同事。当时我还不是咨询师,给了她这方面的分析,并建议她敢于拒绝别人甚至用愤怒来捍卫自己地盘,后来她的被动攻击好了很多,再之后就能保住自己的工作了。
归因和控制一样,高挫折商和低挫折商的人,关键的区别还在于高挫折商的人有抽象的内聚性自我,而低挫折商的人没有。结果导致,高挫折商的人他们真的是在做归因,也就是在理性地寻找原因,而且会很好地安抚自己。低挫折商的人无论是做外归因还是内归因,他们真正做的实际上是“归罪”,就是要找出把事情搞砸了的那个“罪人”。
归因的逻辑是,找出导致挫折的原因,就可以改善它;归罪的逻辑是,找出那个发出敌意的罪人,并且消灭他。所以可以说,归因意味着在抱持和容纳的空间中,去找到错误,然后改进它;而归罪意味着,要把“罪人”消灭掉。
因此会看到一个关键区别:高挫折商的人一方面归因,并动手去改善,但他们既不严厉攻击自己,也不严厉攻击其他责任方;低挫折商的人,要么严厉攻击别人,要么严厉攻击自己,却会忽略改进的努力。
敲黑板
1、衡量挫折商的第一个因素是控制,也就是你在多大程度上觉得自己能控制局势。斯托茨认为,一个人的控制能力来自于他的控制感,控制感和挫折商呈正相关。
2、控制感高的人即便面临重大挫折,也总能看到积极、自己可以做主的地方,相信自己能控制局势;控制感低的人一但遭遇挫折很容易觉得“大势已去”。
3、衡量挫折商的第二个因素是归因,也就是挫折发生了,我们要分析挫折发生的原因。低挫折商的人倾向于外部归因或消极自我归因,高挫折商的人容易内归因和积极归因。
4、高挫折商和低挫折商的人对归因和控制的关键区别是,高挫折商的人有抽象的内聚性自我。结果高挫折商的人是在归因,也就是找出导致挫折的原因,改善它,且会很好地安抚自己;低挫折商的人是在归罪,要么严厉攻击别人,要么严厉攻击自己,却会忽略改进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