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头发的N2》是一本很好读的书——倒并非指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文多么精巧动人,而更多是文本阅读时的轻松和愉悦。
是的,现代性的悲剧里,人的价值被无限缩小,机械复制消解了艺术品的“光晕”,也消解了作为个体的人的主体精神。而在后工业化的现实里能够寻找到某些自我消遣的机会和自己的灵魂面对面谈话,无疑是难得的。
好吧,我承认我并不能准确把握以上这段话到底讲了什么。学术化的语言构成了整饬的规范理论,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的个人化审美被同化成统一的标准。因此,当我熟练或者不熟练地使用这些文学批评的术语来描述我的阅读感受,其实是毫无意义的。这反映的是,初学者面对非常规文本时的无奈和彷徨、批评方法面对具体文本时的掣肘。以及,埋藏在我心里的,想要“说人话”的渴望与表面上不得不妆模作样的伪装的深层矛盾。
这或许正是本书所要批评和反对的吧。都市的快节奏生活往往会干扰人的现实感知。原本生动的人被取代,新出现的是冷漠的机器和易损坏的工具。我们似乎有了太多压力却无从发泄,有了太多埋在心底的真心话却无人倾诉,有了太多的委屈尴尬却总要强颜欢笑,有了太多的忧伤彷徨却还得故作坚强……
所以在这点上,感谢N,她给了读者一些妥帖的安慰。即使这些安慰力量有限、温度不足,而且隔着国家地域和民族社会的差别,但她依然描绘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柔软——顽强的我们有时需要的不是多么强烈的外在刺激,或许仅仅是和自己的灵魂的一次对视,就足以支撑我们继续前行。N在书里,用无数小的任性,还原了我们的集体渴望——比如买下一整包外表破烂的草莓,将其当做好的草莓一颗颗吃下——仿佛是童年思维的复写,但又如何不是现代人对精神慰藉的共性追求。
本书的包装算是另一个亮点吧。和轻松愉快的内容相对应的,是每一页简短明了的文字和频繁出现的插画。用学术的观点,这叫“文学作品的图像化转向”,但显然在这里没有实际必要。我想,把这些插画当成是作者甚至是自己的涂鸦就好,或许没有审美的价值,但却足够欢快。
而其中更为细节的是,每一个简短的小篇幅文章,往往第一页的内容是“我”发现的现象+一般人的共同选择,第二页则写“我”出人意料的决定,第三页(如果有第四页)会对自己的决定作出解释,并进行总结。这样的布局看似套路化,但确实会让人在单元化的结构里寻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翻过冷冰冰的常规现实,迎面而来的是自己想做却不敢做的,或者是自己从未想过的行为和天真烂漫而色调温暖的图画——大抵没有太过深刻的哲学意味,但确实给予了某种精神的宽慰。
作为表现主义文学大师的卡夫卡,人们往往会提到他充分揭示世界荒诞本质的现代主义作品《变形记》。但他另外一部小说《地洞》则对现代人的生存本质进行了深刻剖析。人就像躲藏在地洞中的那个小生命,外界的一点点波动都会导致它长时间的担惊受怕和惶恐不安。当然,《红头发的N 2》无疑并不足以和那样的经典平等评价,但不妨以经典为基石:当现代人的生存悲剧已经无法避免,或许一点点的温暖就足以让我们挨过漫长的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