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相守,陪伴在身边有多好啊?”最优质的灵魂和生命从不绞缠,你就是你,我就是我,在没有完成对生命的使命就停不下来,一定会远走高飞。正如紫色睡莲,骄傲、孤绝、独自绽放。
引入老T在做的两个小朋友的案例:L,11岁,五年级,不想去上学,父母怀疑抑郁症。其实并非如此,是因为母亲经常打骂她,形成大面积的人格退缩,是典型的自尊受伤害,情况糟糕,一定会成为“学困生”,但是根本谈不上吃药,更谈不上住院。“打开英语书第一页,念给我听。”“我不会。”“那早上好用英语怎么说?”“我想一想。”这孩子是五年级,基础基本为负数。L说“管它考试不考试,反正我就是个学渣。”但是发现老师让她帮忙办公室拿个本子,她非常高兴,有荣誉感,没有完全边缘化。第二周来,父母反映孩子有很大变化,要考试了,她紧张焦虑,“考不好怎么办?”父母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家长会上,老师对孩子无数的指责,母亲非常棒,都不让父亲知道,因为父亲已经打算放弃她,所以生了二宝。L注意力涣散,当遇见T时就是遇见自带兴奋性客体的核心客体,但是母亲不理解就是打骂。现在,母亲也在极力保护着孩子,家长会后,L着急问“妈妈,老师跟你说了什么?”“没说什么,就是说你最近有点松懈了,还是要抓紧一下。”妈妈说如果是以前,回来先扭她一台,非常让人丢脸,很气人。L喝了一口热果茶,抬着转身就跑,“我要给我妈喝点,她感冒了。”真是太暖心了。在母亲眼里,她就是糟糕透顶的,“学困生”一定是情感型的,不可能是思维型,思维型再低维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天生就会判断,有天然的链接能力。外倾情感型的孩子很容易困在情感和情绪里,那些数字,符号完全是从未见过的星球、外太空。L每天发微信语音给T,去读、去说,动力系统逐渐建构起来,没有拖延了,恢复自尊,恢复存在感,动力系统的核心就是自尊和认同,认同是社会化的,没有社会化就不会涉及情绪。
L的父母很重视,没有出钱甩包袱,全程参与,把二宝托付给老人,一起带着孩子来,而且来的很早,L神清气爽。因为要考试了,孩子压力很大,担心考不好,哭了。动力起来才会难过,把焦虑、难过、不堪发泄出来。父母说以前只会发咆躁,现在哭是好的,是进步,是有力量的。开始了,看着bike读like,教会后折回来又不会了,完全是心不在焉,其实是自尊挫伤后凝神阶段是挫败的,符号性链接就是很差,要强调几次“注意,仔细看”。写的英文格式不分化,符号界未分化出来,书法的核心就是对符号本身的欣赏。音似,意似,导致符号性混乱,老T不是英语老师,要对认知重构进行修复。补课的老师只管教,管你会不会,老师教孩子不仅是教知识,是让TA对知识产生兴趣和热爱,主动链接。
L看紫色睡莲看图说话,描写小蜜蜂采蜜,最后回家要给奶奶、爸爸、妈妈吃,有情感的链接但没有太多体验,把题目改成写小蜜蜂,不然会偏题,证明有规则感。低维情感的核心是:很难进入情感共震,情感高维核心就是共震。父母又如何会懂,孩子一旦形成链接上的困境就是灾难!
再看第二个孩子Z,一个思维情感联合体,同样看图,他却是写诗:“那朵紫色的睡莲,在大海与陆地的交界处,等待着一个独特的人的到来,它的光明只为他留。”讲讲创作人的体验,“它仿佛在等待着一个人,诗歌磅礴气派,而且睡莲很独特,我也要去寻找属于我的紫色睡莲。”全场震撼!“你觉得这首诗配什么音乐?”“前面平静一点,当TA们相遇时频率变高,开始起伏。”A rose in the winde响起……从平平淡淡到开始起伏,“喜欢这段曲子吗?那段起伏有什么感受?”“喜欢,那段起伏好像等待了很久一样,似曾相识,一下子就解开了那个结。”“哪个结?”“心中的结?”“心中什么样的结?”想了很久,思考中……“那是一个缘分的结。”对一个高维、真实的孩子,相遇就是融合,就是缘分。Z最后总结:你不要烦恼会有什么东西在意你,等待着你,当你遇到那一个等待着你的,有感应的人,一定能共震。”正如T总结:高维的人就让TA尽情的玩,偏低维的就形成链接,推动TA,引导TA。
ZX分享:“打骂孩子,现在觉得TA没有意识,但是那种创伤是看不见的,它会影响到成年以后的行为模式,TA自己也很难意识到是这些创伤影响,对于父母来说应该多给孩子一些温馨,爱和宽容的抱持的生长环境。”思维是骨架,架构,“我要去寻找那朵属于我自己的紫色睡莲”他的愿望,最早期思维情感,思维里面浸透着情感,“我要去追寻属于我自己的东西”。Z一年级时,考试前会紧张,会哭。一个有自旋主体的孩子,只要把他文艺的心激活,去学习乐器,懂得音律。口头表达是激活内在意象,不是凑文字,就像XZ所说:以前的诗都是词藻的堆积,现在才发现,诗歌不在文字,在灵魂。老T对两个孩子,都是先看图说话,不干扰TA们,保护孩子天然的直觉,去了解TA的特质,把评价放下,去发现孩子,经过沟通交流以后再分享这首诗给TA们。Z主体自旋,高维的孩子,讲到了等待,L也有主体,但主体与主体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就是应付作文,因为小时候被打压厉害而丧失了信任。
回到书上,情感依托的高维表现:创造性是涉及先定模式时所具备的能够在行动及思考上有所突破的能力,与基本信任有关,基本信任是自我认同的基础,你信任这个世界,你信任与他人的链接,最关键的是你信任你的判断能力。去发现和探索孩子,把行为模式展现出来,而后再寻求突破,创造性就是突破,在不断的呈现—发现—呈现—发现……让孩子有一个基础性的呈现,然后发现突破的接口,呈现我们本身。我们对自己的观察、聆听,不侵犯,去了解和体会更深的内涵。所以,在我们带孩子时,不要忙着把你的东西给TA,这会成为一种控制和侵犯,要先让TA呈现出来。有的人带孩子会觉得很痛苦,很煎熬,就是总喜欢把自己的意志给孩子,此时,你不是平视TA,你是俯视TA。
对于成人来说才涉及创造性,对于孩子来说根本不存在创造性,因为TA们对这个世界充满着好奇和无限的的链接,任何先定的行为模式所具备的能够在行动和思考上有所突破的能力与基本信任有关,早期就是对母亲的信任,跟母亲的信任才会连接起有品质的原生关系的链接。母亲一定会向孩子宣告:你长大了,应该自己出发了。要离开母亲,离开抱持的环境,一个母亲浸透着温情与爱意,抱着婴儿,但是,生命就是一场远行和演化。1岁以后,孩子开始讲话,语言是社会化最重要的标识,父母开始启动分离~“这个事你可以自己去做。”3岁以后,能很好的控制大小便,开始有主体感,开始会挑战父母,分离正式开始,如果是分离的挑战就是正常的演化,父母不会因为你的攻击、挑战而恨你,打击你,这是第一个基本信任,是对客体关系的信任。第二个信任是,我有足够的能力让我的父母继续爱我。当孩子不断形成模式化,就是经验组织结构,分离成功的孩子对自己充满信任,就一定能走出舒适区,去远行,这场心理上的远行是TA已经做好了足够充分的准备去面对挑战。最充分的准备就是在基本信任上形成好奇心,如果好奇心只是刺激性的反应,这个反应将会越来越微弱,你就越来越愿意固步自封,不愿走出去,但如果是基本信任的好奇心,你就可以去勇闯天涯,去面对挑战,像Z一样“我要去寻找属于我的那朵紫色睡莲”。 信任在特定意义上是创造性,因为我们很难信任,它需要敢于越入未知领域的执着精神,或是准备随时接受新鲜体验的将自己托付于命运的状态。
讲到专业组的课,福楼拜天天逛妓院,有一天,全身长脓疱,情绪抑郁,不再出门,开始写作,一句“别碰我”回归内心,探索人性的深渊。屈辱、道德性的转折就是~洗心革面,对过去愤怒、攻击、厌倦、唾弃,有自我否定和自我贬低。如果是伦理性的转折~关注人为什么要这样生活?为什么要活成这样?远远超越道德转折。于是去探索,去发现,包法利夫人就是对伦理的凝视,就是包法利夫人玩弄一个一个的男人,又被一个一个的男人玩弄,她为什么醒不过来?她又为什么醒过来了?最终服毒自杀。
a·你怎么是这个样子?
b·为什么是这个样子?
c·你醒得过来吗?
d·你醒不过来吗?(你还看不到你的命运吗?)
信任是伦理的基石,它敢于越入未知的领域,未知的领域就是舒适区,经验是生物性的,生物性的机制是让人最低损耗,最低损耗的生活就是舒适区。长期的防御与隔离,都是为了最低损耗,反之,早期生活是高损耗的,是来自于母亲的焦虑、丧失。自己的痛苦形成超级母体,把自己防御起来,只有体验过这么深的损耗,才知道最低损耗的活法,但你会发现你的气息和力量已经渐行渐远,所以,未知的领域是主体可以升维的空间。动力系统后面一定是伦理,正如老T到伦理层面熬夜就不再是熬夜,简直是爽呆了,你不会为日常而爽,一定是未知的领域。信任是情感依托中最高维的表现核心,所以我们找情感优质小伙伴,必须完成基本信任的链接,不用太多顾虑你的侵犯性、补偿性和吞噬性。基本信任没有这个,基本信任已经完成了分离。
什么是传递性经验?如果家庭动力结构不良,它就像一个诅咒一样,一代一代相传,不会翻身。传递性经验的核心是固化、稳定、关闭的,“说了不听”“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就是传递性经验,慢慢的你就被圈禁了,你能否洞悉那些感官带来的直接经验?早期直接经验来自于父母的打压,你又能否洞悉直接经验以外的物体?每个自体内化越深,你就看不到你眼前之外的世界,这就是传递性经验巨大的危害。父母如何给孩子留下可贵的精神遗产?P208·所述:对今后两三代人,至少对我们的子女一辈,我们有理由要传递更多的东西:希望复制我们的伦理价值本来就是怀有伦理价值的一个标志。但这对更远的世代将持何种价值并没有多少确定的作用。假使新发展使我们能够对他们的一般观念产生更多的影响,我们最好也不要利用这种影响,而只限于~如果我们能够~把自由探究和反思遗赠给他们。我们可以把这些视作我们的知识创造出来的遗产。有这份遗产就够了;我们不应该尝试遗赠给他们更多的东西~这将表明我们对远距离相对主义的适当敬意。正如老T所说:最可贵的不是财富,不是金钱,不是有房有车,是重视伦理价值、辨明是非、善恶好坏,而不是投机、占便宜,因为中国长期物资匮乏和主体没有很好的发展起来,所以人的主体显得羸弱,父母给孩子留下的最可贵的一定是精神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