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我怎么接触到这本书的?
《内容即品牌》断续一天半时间快读完毕,知道刘飞还是通过产品经理这条知识脉络,关注到他的微信公众号“刘言飞语”,了解到是一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前产品经理人。
后来加入了他的付费小报童专栏“内容即品牌”,因为我自己日常喜欢使用flomo记录一些思考,就也想了解一些对于内容创作方面的知识。(2024年末收集专栏订阅者地址,准备接收新书的签名版啦!)
三五环、半拿铁,后来在即刻、微博也经常看到互联网圈内提及,这是刘飞3.0的产品——播客(可以在小宇宙订阅,访谈类、商业杂谈类)。
Q:刘言飞语的内容创作怎么起飞的?
作者从学生到职场一路上都有写作的偏好与实践,是内容创作的实践者。一名资深产品经理人,经历过阿里巴巴和滴滴出行,这都是当年互联网野蛮发展阶段最好的练兵场。更何况在滴滴出行阶段,还有俞军这位产品大师可以接触到,俞军也在滴滴出行鉴证和提炼自己更新的产品方法论,想必对于当时产品团队的伙伴一定是难得而宝贵的一段时光。
知乎创作产品经理相关回答内容-->微信公众号做私域订阅文章-->商业资讯网站内容创作-->产品经理方法论提炼写书-->播客,这是作者大致的内容创作脉络,但很多人想不到的是,前面很多事情其实都是在其职场主业外的时间完成的。直到,内容创作与品牌逐渐成型并达到了稳定可持续的收益之后,作者才舍弃了主业,开启了内容创作+创业的新世界大门。
Q:这本书内容框架是什么?
内容即品牌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个老朋友,多年未见,当面和我娓娓道来自己这些年的心声,希望我能够看到内容创作的意义、了解内容创作的误区、开启内容创作的尝试。
并非宏观叙事,也不是武功秘籍,看了这本书其实里面没有任何关注你该如何写作的技巧。教给我们的只是一些朴素的、底层的价值认知,比如:
什么内容是有价值的
如何涌现自己的内容
草率的开始胜过精心的筹备
内容未来的成长和不测
Q:产品经理怎么看这本书?
产品人的特色体现的很全面,这本书深度结合了用户视角,关注用户真正的需求,消费内容用户想要获得的是什么:一个立马能用的技巧、一次心理按摩、一个使用职场建议?等等。
对于用户视角来说,评价标准就是“交易是否是值得的,甚至是超出预期的”。比如我听一期职场经验分享播客,可能本来的预期只是获得几条实用的职场建议就可以啦,但是内容结束却能又引发了我对未来个人发展或者斜杠支撑的思考,这就是超预期。我付出了时间、注意力,得到了对当下我来说值得收益,这次交易就是有价值的。
关注用户体验,如软件产品一般,虽然你的功能内核很强大,但是界面结构和感知体验层面邋遢不看,用户照样不会买账,顺手划过竟是如此轻松。对应到内容创作上,就会体现为内容的组织结构、文风、形式、红线点等等。
快速迭代,不断更新,这个产品打造的惯用思路,这个世界总会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资源有限”,对于不同的人、团队来说资源对象不同,可能是资金、人才、关系、平台、设备、专利、知识储备等。内容创作的路上,我也听说过有人为了拍短视频,什么都还没做,最新款的iPhone、高端的Camera、摄影棚倒是一应俱全。虽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咱也得先有兵马啊。
Q:内容创作也要讲究快速迭代?
一个关键问题在于,我们各种对于市场、用户的调研和感知,永远无法做到百分百的精准,某个点上可能做到大部分踩中,但是用户的体验是一连串点的组合(这也是文中提到的俞军产品方法论中,用户是需求的组合),最终结果就是再牛逼的产品专家也无法做到一击必中,出来的结果可能也是跟预期大相径庭。
这时候我们怎么办?需要用尽量可控的资源、尽快速度的验证自己的创意/产品/服务是否击中了市场需求、用户需求(在产品实践中叫做MVP,最简化可实行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意味着用最小且可用的功能组合来验证获得反馈)。内容创作亦是如此,谁能想到自己一步就能猜到屏幕背后一大群人的心思。但是当我们的验证产生反馈之后,我们就可以得到调整和前进的方向。
Q:内容好还要叫卖?
产品的传播需要借助平台的特点、依赖内容的价值和结构形式,酒香也怕巷子深,抖音、小红书很多算法平台,其实是书中所描述的赛博佃农模式,平台如同地主,所有的创作者如同佃农一般在地主的土地上(平台上)耕耘内容。
如果内容叫好又叫座,相当于一个佃农种出来了高产的小麦、大豆,平台获益的同时、佃农也获益。知道这个逻辑后,其实我们就不难理解对于用户视角来说,呈现的是大豆、小麦(即零散的内容单元,但不关心是谁种的、创作的)。就像之前的文章分享:🔗可恶的既视感,欠缺的表现力。简单的生活小事,背后隐藏的确实同样的逻辑。
Q:谁不想,站着把钱挣了!
既然是做产品,就会面对成本和收益的考量,对于大多数起步甚至准备起步的内容创作者来说(想写些、表达些什么的)大可采用自己业余的时间验证自己的热爱和激情。低头行路的同时,别忘抬头看看天上的星星(用户的反馈、物质的收益),我们有所期待无可厚非,但更重要的原动力一定是内心的驱动感、强烈的表达欲(说/写都算)。
也许很多人终究也无法商业化内容创作,可以这些内容却已经成为你的一部分,别人建议对你的连接、了解,甚至于职场中给你带来更多的信任和可能,这不都是一种收获吗?
内容在信息时代中,已经是普通人可以随手拿起来的最便捷的杠杆了,能不能撬动地球再说,对于热爱的人,创作和表达,本身就是一种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