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加飞鸟集作业“读古文有感”。
记得第一次读《曹刿论战》,好像是在初中三年级的时候。
那时候虽然有老师教,但是主要学的是考试的知识——那时候一切以考试为主,无关考试的知识,老师一般是不会教的,学生呢,一般也是不会去学的。
所以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只记得一些实词的意思,以及一些语法知识。比如“何以战”其实是“以何战”,也就是“拿什么去战胜(敌人)”呢?
但是,这篇文章的很多知识,我当时是没有掌握住的。所以学过之后,很快就把它忘记了。
幸运的是,我近期参加了卓老师的《中国文学史简史》的学习,又了解了许许多多优秀的古代文学知识。
从中国历史朝代歌的背诵,到《诗经》的抄写,再到先秦文学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篇章,犹如一颗颗耀眼的珠宝,在历史文化长河中熠熠生辉!
这篇《曹刿论战》也在简友们的笔下,再次散发着夺目的光芒。于是乎,也跟着大家的脚步,重新学习了一下。
首先,我刚读到“齐师伐我”的时候,一开始没有弄明白是什么意思,以为是“齐国的军队来讨伐我们”的意思。不禁想起古代打仗是很讲究礼数的,一般“讨伐”是正义的一方对非正义的一方进行的攻打,或者是“王军““对“蕃王”的攻击战争。其特点是出兵的一方须事先找个理由,即“师出有名”。
我觉得左丘明所在的鲁国,既是最尊崇礼教孔圣人的出生地,又是周公旦的后人,而齐国是周朝丞相姜子牙的后人,齐国即便是师出有名,也不应该“以下犯上”啊!
后来我查了一下,才发现这里的“伐我”是指齐国国君小白因为当初鲁国国君收留与自己争王位的兄弟“纠”而发动的战争,也算是师出有名的“正义”之战了。而“伐”在古代是指正式战争,有钟鼓,表明行动公开,而且进攻的一方还有所谓的理由或借口。这也算是符合古代“伐战”的合理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