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直接提问:用 “低压力” 问题获取基础信息
提问时避免过于直接的盘问,而是结合需求沟通自然切入,让客户感觉是为了提供更精准的服务。
判断客户身份:
“您这次采购是用于店铺销售,还是企业内部使用呢?不同场景我们可以提供更匹配的包装和规格。”
“您是否有长期合作的供应商?我们可以参考您之前的合作模式,调整我们的服务方案。”
了解采购规模:
“您首次合作计划尝试多少数量?我们对试单和长期大单有不同的支持政策。”
“您一年大概会采购几次这类产品?我们可以根据年度用量提供阶梯价和库存保障。”
确认决策权限:
“后续合作中,除了您之外,还需要其他同事(如采购经理、财务)确认吗?我们可以提前准备对应的资料。”
2. 侧面验证:从细节中判断客户真实性
通过客户的回复细节、沟通习惯或提供的信息,间接验证其采购背景,避免遇到 “比价党” 或 “虚假询盘”。
看回复的专业性:
若客户能清晰说出产品规格、行业术语(如 “需要符合欧盟 CE 认证,按 FOB 汉堡报价”),大概率是有经验的专业买家(如批发商、进口商)。
若客户仅问 “这个产品多少钱”,对规格、认证毫无概念,可能是终端用户或新手买家,需进一步引导。
查客户提供的信息:
若客户主动提供公司名称,可通过谷歌搜索、LinkedIn、当地工商平台(如美国的 Better Business Bureau)查询公司主营业务,判断是否与你的产品匹配。
若客户提供邮箱,可观察域名(如 xxx@company.com 比 xxx@gmail.com 更可能是企业买家),进一步验证企业真实性。
看合作需求细节:
若客户关注 “起订量、交货周期、样品费抵扣政策”,更可能是商业买家(批发商、零售商),注重成本和供应链稳定性。
若客户反复询问 “使用方法、售后保障、能否定制小批量”,大概率是终端用户或小商户,需侧重服务和灵活性。
3. 后续互动:通过服务细节进一步确认
在后续沟通中,通过提供针对性服务,观察客户的反馈,进一步验证采购背景。
提供样品时:
若客户愿意承担样品费和运费,且要求尽快寄送,大概率有真实采购需求;若坚决拒绝支付任何费用,可能只是 “薅样品” 或比价。
报价跟进时:
若客户主动追问 “付款方式能否调整、能否提供产地证”,说明在认真考虑合作,采购意向明确;若仅回复 “价格太高”,却不讨论具体调整空间,可能只是比价后无真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