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会做出让自己会后悔的决定?《思考,快与慢》共读Day5
今天是《思考,快与慢》共读活动第五天。我印象中前两天永澄老师在共读的网站就更新了一篇参考资料,教我们如何积累势能,也专门提到了为什么要积累势能(详见文章:《势能,必须每天积累》)。其中提到了我们必须必需要有意识的积累势能。
但是我完美地忽略掉了(手刀扎心.gif),直到今天老大又再次强调这件事情,我才想起来我是知道的,但是我就是没做。无比悔恨中……。不过,对于这个我为什么没有做势能积累这个决策,我的假设是什么,我突然很好奇,于是就有了下面的内容。
我的不去积累势能这个判断的假设是什么?
1、我认为朋友圈会侵占我的注意力。
当时是看了李笑来老师的文章,觉得注意力很重要,于是就关了微信朋友圈,目前已经好几个月了。现在看来,这个行为,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还是从「果」上努力。并没有抓到要关朋友圈背后的「因」。本质不在关不关闭朋友圈上,而更可能在于我能不能自律的问题。
2、我是个比较「内向」的人(不知道这个判断从哪里来的,我的内心是崩溃的),不好意思发朋友圈。
就是之前我没关朋友圈之前,也没怎么发过。我从心里认为发朋友圈好像就在炫耀,是一种很奇怪的行为(这种奇怪的判断又是从哪里来的?)。现在看来我要被自己的「神逻辑」给蠢哭了。
现在来分析下,我之所以「内向」,很可能是从小就被锚定了,然后我又接受了这个锚定,就像是自证预言一样,不断强化,直到形成一个根深蒂固的判断:我是「内向」的,然后从这个点出发,就能解释那些奇怪的行为背后可能是什么原因。我从来都没有质疑过「内向」这件事情本身,现在要好质疑一下,为了不歪楼,会另外写文章来分析。
3、我之前不发朋友圈,现在一发就要每天都发,我担心别人把我当成成功学营销的人
你看,又是些奇怪的想法。首先,这都「我认为」的,并不一定是真实情况。其次,就算这是真实的情况,别人鄙视我,我就不应该做下去么?我就会因为别人对我的看法而放弃成长可能性么?
而且回到做这件事情的目的上,这件事情是为了积累势能。这个过程很有可能是这样的(这也是我的假设,基于牛人回顾过往经历,待验证),你做一次,别人嘲笑你,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你做十次,别人还是可能会笑你。但是你做到一百次的时候,别人知道你是玩真的。这时候势能就产生了,而且基本是不可逆的,别人想追也就不容易追上了。
4、我还有一点纠结在于:大牛们总说,先自己做到,再说出来。
我觉得,看完之后,对文中的理解并不是很透彻,就这样每次都发出来,有什么意义呢?
现在仔细想想:“自己先做到,再说出来”。这句话,对大牛来说,做到某件事情,很可能是其能力圈内的事情。而对我来说,同样的事情,可能就非常的困难。如果我一直不分情况的死抱着这句话的话,很可能就犯了绝对主义错误。而且还有一个问题是,我现在好像还没办法评估自己的能力圈大小。所以更高概率正确的思路可能是:先完成,再完美。
和《思考,快与慢》的结合点
今天共读的时候,说到了判断决策的几种类型。通常情况下,是优先启动直觉判断的。直觉判断包括两种类型:
一种是专家型直觉,一般情况下,对某个问题特别熟悉的时候,会启用专家型直觉快速进行判断。专家型直觉本质是长期经验的积累,让我们可以足以判断当前问题属于哪种固定的模式,从而快速找出解决办法。
另一种是捷径,包含了多种捷径,比如可得性捷径,情绪捷径等。档我们走这些捷径的时候,通常都是问题超出了我们经验的范畴,对我们来说不能直接通过专家直觉进行判断。但是大脑遵循最低能耗原则,会想要迅速得出一个答案。于是就会出现简化问题的倾向。比如书中提到的投资经理面对的问题(是否投资福特公司的股票?)很困难,但是一个比较简单且相关的问题(我喜欢福特汽车么?)马上就进入了他的心中,决定了他的选择。
书中提到:直觉捷径的精髓是:当面对困难问题是,我们经常回答比较容易的问题,而不是回答真正的问题,而且可怕的是,我们通常没有注意到这样的问题替换。
只有专家直觉和捷径都无法起作用的是,我们才会转换到一种比较慢,比较刻意,需要费力气的思考方式——慢思考。(对慢思考的理解暂时比较浅,需要随着阅读推荐逐步深入。)
如果结合这个来思考我的的决策行为,我认为可以这样解释:
「是否应该现在就开始积累势能?」这个问题的判断和决策对我来说没有任何经验的支撑,所以无法用专家直觉进行判断。由于大脑自动使用了能耗最小原则,我相出了一个相关的问题「是否要每天发朋友圈宣告我在干一件牛逼的事情?」然后由于我是「内向」的,所以我觉得不应该干。于是就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和决策,就没有开始积累势能。
我应该怎么做?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做出决策时使用了直觉性思考的捷径。而直觉思考的重点是:我们通常无法注意到我们会把较难的问题,使用简单但有点相关的问题进行替换,进而根据简单的问题的答案来进行判断和决策。
那我觉得解决问题的重点是增加察觉。怎么做呢?目前我还没有太多的把握。我先假设以下方法有用,待以后验证:
- 事前思考(当知当觉):遇到不是100%有把握的问题,判断和决策时一定要问这个问题,我做这个判断和决策的假设是什么?
- 事后反思(后知后觉):做完某个决策,一定会产生某个结果,不断是好是坏,复盘和反思都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进一步对决策的假设进行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