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服务的平衡之道
在山西大同的炎炎夏日,两名环卫工人俯身于8吨垃圾中,耗时4个多小时后找到一名游客孩子丢失的儿童手表。本是一则暖闻,却在舆论场中引发巨大反响——有人感动于城市的温度,有人质疑公共资源的浪费,更有声音直指环卫工人的健康权益。
首先,是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环卫工人承担着城市清洁的重任,他们的工作关乎城市的环境卫生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在这个事件中,两位环卫工人花费4小时翻找手表,这期间城市的清洁工作必然会受到影响。而且,为了翻找手表,这其中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公共资源,与找回一块儿童手表的价值是否匹配?有限的公共资源,需要在满足民众需求的同时,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
其次,是劳动者权益的保障问题。在高温天气下,让环卫工人徒手在垃圾堆中翻找物品,这对他们的身体健康存在潜在风险。尽管事后大同市相关部门回应称,垃圾转运至室内平台,有通风设备,不存在室外暴晒情况,但在垃圾中翻找物品本身就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如垃圾中的尖锐物品可能划伤环卫工人等。城市服务的同时,不能忽视劳动者的权益。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位劳动者的辛勤付出,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是城市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
最后,效能提升的本质是让技术成为温情的载体。比如,可以建立公共服务需求评估与分级响应机制,对于低价值失物,引导市民通过线上平台或大数据匹配先行尝试;同时,加大科技投入,提升环卫作业的机械化、智能化水平,逐步替代高强度人工操作,甚至推广智能穿戴设备实时监测环卫工人的生理指标,在高温时及时预警并强制休息。环卫工在垃圾中翻找手表的身影,既彰显了城市的温情底色,也暴露出效能短板的刺痛。若大同垃圾站配备智能分拣设备或物品定位系统,环卫工便无需以健康代价换取服务温度。
城市服务既关乎民生需求的满足,又涉及公共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劳动者权益的保障。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本质,是让公共服务从“解决有无”走向“感知品质”。只有找到平衡的支点,才能让城市服务做到有温度、有效率。